都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基因技术、细胞工程、生物制药等快速发展,生命科学正在不断的创造奇迹。不过,国内生命科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吃香,就业不容易。近日,2019新时代高校生命科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近200所高校的5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有效接轨。
201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生命学院的本科就业率只有92.9%,只比物理系高。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校友中,22.3%继续从事生命科学的科研工作,19.3%从事生命与医药产业,近40%则从事与生命科学不相关的职业。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等专业,因为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被亮出黄牌,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赵进东认为,生命科学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科发展太快,已经与社会发展脱节,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需要长期适应才能立足,这也是毕业生难找工作的主要原因,“第一个改善我们的教学方式和体系,让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第二个改善我们的教学知识结构,让他们更成为一个复合式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的人才,这是我们需要做的。”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校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打造更多“金课”。南京农业大学作为国家批准拥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36所高校之一,在通过拔尖创新,培养顶尖学术型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炜介绍,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推出了农业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我们现在也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纳入到我们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六类八门十学分'。”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炜认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强调学科交叉,专业交叉,这实际上就是“宽口径”,培养的人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像文学艺术,一些写作课程,伦理学、逻辑学、历史,还有跨国文化等等。
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一流本科”建设背景下生物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共享应用等热点问题。主办方还安排了微课教学点评交流、高教社数字课程体验工坊等活动,探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改理念和实施路径。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徐华峰 王健安 通讯员/宋菲 许天颖 编辑/蒋婕)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