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王晓慧手记:《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笠原十九司篇

2015年12月18日 16:18:1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王晓慧

  (作者王晓慧,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中笠原十九司一集编导;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确定担任笠原十九司一集编导的第二天,我就不争气地病了。也许只是时间的巧合,也许真是因为压力山大。

  笠原十九司是当下活生生的人物,却是少有动态的沉思者;他是一名日本的历史学者,纪录片除去挖掘人物本身的鲜活故事,还需要进行符合他身份的广度与深度的延展;他搜集了大量来自中国、日本和西方的一手史料,甚至为捍卫南京大屠杀真相多次与日本右翼展开斗争,但是这些说起来精彩的人物故事,却大多是过去时,笠原十九司30多年来所走过的探寻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历程,用纪录片形式来呈现,有很多的难点。

  毫无头绪的时候,我开始研读笠原教授撰写的《难民区百日》与《南京事件争论史》。为了不与这位老人家太过生疏,我在网上搜索了他的照片。只是有限的那么几张,还大多重复,且表情严肃。

  我有些担心怎么走进这个可能并不和蔼的老人家,也慢慢产生了疑问:1944年出生的笠原十九司,为什么宁可顶着“卖国贼”的骂名,也要反思南京大屠杀历史?作为日本国民的他,在一步步揭开历史真相的同时,如何直面本民族的加害罪行?三十多年来,他又如何在“泥潭中搏斗”将南京大屠杀历史植入日本国民记忆?

  2015年7月26日,我们与笠原教授第一次见面。闲聊的时候,他讲起今年5月在湖北宜昌的一段经历。他来参加学术活动,无意间在场外遇到了一位小学生,孩子指着笠原教授就喊“日本鬼子”,他笑了笑只回了一句“你好”。

  当笠原教授讲这段故事的时候,眼神是和善的,他说:“我就想告诉这个孩子,日本人不是都不友好。”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我们了解历史真相,不是为了附加偏见,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正如笠原教授在采访中所说:“现在的国民,在历史认知问题上有很多冲突,对待历史问题,彼此要互相信任。”

  2015年8月,摄制组在送达笠原教授回家后,也开始了日本部分的纪实拍摄。

  笠原十九司祭拜父亲,回忆战争伤害;曾与丈夫合作翻译首部日本版《魏特琳日记》的夫人伊原阳子,第一次面对镜头讲述搜集史料、捍卫真相的艰辛历程;笠原十九司拜访原侵华日军牧野信人之子,求取第六师团南京大屠杀罪证;曾多次帮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状告日本政府的律师渡边春己,也表达了希望“日本坦率地承认过去的事实、谢罪,并对受害者进行赔偿”的立场……

  除此之外,在摄制组的努力和笠原教授的支持下,我们找到了上世纪80年代笠原夫妇采访1937年率先报道南京大屠杀的两位美国记者的现场录音、采访手稿;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在笠原教授的策划与推动下,日本媒体寻找马吉胶片并多方证实南京大屠杀的纪实影像;实现了通过中方受害者、日方加害者、西方亲历者的资料比对,对南京大屠杀进行史实验证;也借助笠原十九司突破国籍与身份限制的反思,客观而适当地分析当下。

  三十多年来,笠原十九司出版个人专著13部,共同参与编写书籍27部。而研究范围,也已经从南京大屠杀,扩展到分析日本侵华战争的前因后果。

  无论在今天还是未来,这些以日文书写、在日本出版并收录进图书馆的南京大屠杀著作,都是对加害历史的存档、对大屠杀否定论的有力回击。

  还记得在我们拍摄即将结束的时候,笠原教授说过的一段话:“我就是个农民,我喜欢在阳光下干活,太阳再毒辣,我也不会戴帽子,但是日本有很多人总是给我戴帽子,叫我‘自虐狂’、‘卖国贼’。”他也在一本回顾生平履历的小册子中,这样写道:“我作为日本人出生,持有日本国籍,拥有作为日本国民的权利,同样也背负着一个国民对日本历史发展的责任。”

  笠原十九司,一位真正用一生书写人性的学者,一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家。

 

[笠原十九司简介]

还原历史的人——外国人记录南京大屠杀

[创作手记]

南屠纪录片制片人:记录,为让记忆更加清晰

南屠纪录片总编导:让事实说话,换一个视角看历史

[原创手记]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东史郎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松冈环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辛德贝格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拉贝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魏特琳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威尔逊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乔治·费奇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约翰·马吉篇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