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罗辰手记:《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东史郎篇

2015年12月18日 15:56:3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作者罗辰,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中东史郎一集编导;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纪录片是一本书,纪录片的创作就像在写一本书,而这本《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则是一本厚重的书。

      本片中有十位主人公,与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东史郎是特殊的,他是这群人中唯一的加害者。不掩饰的说,我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态接下这个人物的,准确的说也许是带着恨吧。

      东史郎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他本可以儒雅博学,日本或许会多一位文学家,如果没有那场战争的话;他本可以叱咤商界,日本或许会多一位大商人,如果没有那场战争的话;他本可以尽享天伦,安度晚年,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1937年他在天皇的“圣训”之下扛枪走向了战场,在军国主义的毒害下,经历了从人到鬼的转变。无论他多么的有文采,家境多么优越,日本从此只是多了一个“鬼子”。他和百万侵华日军一样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好在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甚至明白老子的话“以德报怨”,而战败后被俘的他正是因为中国军人的以德报怨而活了下来,这令他大彻大悟,并终其一生向中国人民谢罪,完成了从鬼变回人的自我救赎。

      当年有三百万日本士兵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站出来向中国人民真诚谢罪的屈指可数。而把自己战时的亲笔日记和天皇颁发的勋章捐献给中国的仅仅只有他一人,他是百万分之一。他更要承受住日本国内巨大的压力。

      东史郎的夫人东久江女士也已近百岁高龄,因为不堪日本右翼的骚扰,东史郎的家属婉拒了我们的采访。我们深表理解的同时,也深深地明白,东史郎去世了,除了松冈环以及笠原十九司,他和其他主人公一样成为了一个过去的符号。他身上发生的事情成为了既定的事实,如果无法对进行时的事件作描述,那么这集的内容是否会显得单薄、不够生动、不够立体?

      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时,资料的多样性成为了关键,丰富的照片、日记、报纸、录音等等,在这其中影像资料是最为生动、最具有表现力的,而东史郎这一集所缺少的正是这一部分。这让我充满了不安,一定要找到点什么。

      带着这样的心情,在拍摄过程中我特别仔细地搜寻着每一张我看到的照片和每一份资料。一个没有被安排在采访提纲里的人物帮了我大忙,这个人就是西村秀树,他是日本支援东史郎案审判实行委员会的成员,原日本《每日放送》的记者。在山内小夜子收藏的相册中,我发现了一张照片,画面的主体是东史郎,走在他前面的是年轻的西村秀树,他的手中拿了一台摄像机。

      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西村秀树将九十年代初直到东史郎去世时期的95盘录像带无偿提供给了我们。这些录像带记录了东史郎日记案近十年的诉讼之路,这也是这些珍贵的资料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包括东史郎和日本正义人士为日记案在日本做实验取证的画面、律师团一起讨论案情的画面、日本媒体对东史郎的采访等等。这是真正的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这些录像带的视角正是日本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在片尾,东史郎拖着风烛残年的身躯走进日本最高法院弹劾法官的段落让我感动不已,身体虽已迟暮,但心中火焰不熄,这与对面法庭工作人员的不屑与冷漠形成了残酷的对比。

      在日本,其实爱好和平的人是占大多数的,东史郎看起来很孤独,其实他并不孤独,日本有很多很多的人支持他,支持松冈环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只是在暗处,到了白天依然是一个日本工作狂,淹没在上班的人群中。东史郎给他们的是一股勇气,一份敢于站出来的力量。

 

[东史郎简介]

一个人的忏悔——外国人记录南京大屠杀

[创作手记]

南屠纪录片制片人:记录,为让记忆更加清晰

南屠纪录片总编导:让事实说话,换一个视角看历史

[编导手记]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松冈环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辛德贝格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拉贝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魏特琳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威尔逊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笠原十九司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乔治·费奇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约翰·马吉篇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