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一句诗词道出了春节放烟花爆竹这一千年传承的传统习俗对于华夏儿女的文化意义。春节临近,是否解禁烟花燃放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全面禁燃烟花爆竹不合法”等相关消息,这段时间也屡屡登上热搜。有人觉得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增添年味,增添节日氛围,也有人对于燃放烟花爆竹过程中存在的污染、噪音、安全等问题感到担心。禁有禁的道理,放有放的理由,那么广大市民对于烟花爆竹该“禁”还是该“放”有何看法?记者就此走上街头,了解到了广大市民们的观点。
有人说自己的家乡湖南盛产烟花,如果完全禁止燃放,行业将很难发展。也有人表示,放烟花对自己而言是春节假期一个重要的“锚点”,只要看到烟花就会想到很多美好的记忆。还有人直言,现在的空气质量,似乎过年放几天烟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不在少数的人则是十分期待烟花赋予节日的氛围感和仪式感。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审查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制定的《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对于销售、燃放符合质量标准的烟花爆竹未作全面禁止性规定。关于全面禁售、禁燃的问题,认识上有分歧,实践中也较难执行,应当按照上位法规定的精神予以修改。经沟通,制定机关已同意对相关规定尽快作出修改。
事实上,2023年初全国多地将“禁止”改为“限制”,规定民众在特定时段和区域内可以燃放烟花,比如我省南京市设置了20个集中燃放点,得到了不少群众的好评。
“政府应当堵疏结合,应当遵循治理思维,应当把放烟花爆竹和政府的社会治理和自我引导、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相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邱建新教授认为,地方政府在考量是“禁”还是“放”时,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采取治理而不是管理的施政方法。因此邱建新建议,政府在划定一定的燃放区同时,也要加强对烟花爆竹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制造的治理,构建一个从源头、生产、销售、燃放等等各个方面堵疏结合的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满足社会的需求。
年夜饭、穿新衣、贴春联、压岁钱……放烟花爆竹只是春节的一众习俗之一,现在人们觉得“年味”淡了,绝不只是因为过年不给放烟花爆竹了。
“一个方面我们要挖掘一些以往春节期间的民俗,比如说制作糖人、舞龙灯、踩高跷、花鼓队等等;另外一个方面可以在春节通过社区嘉年华的活动,包括主题活动、才艺表演以及群众自演自唱、自娱自乐等活动来渲染年味。同时引导社区居民自我引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邱建新表示,除了按照有关规定,在规定地点、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燃放烟花爆竹,我们还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找回心中所期许的“年味”。
当我们在讨论是否应该放烟花时,实际上是在讨论如何过一个美好的新年。
为了过个好年,有工人在日以继夜地赶工,有无数游子拖着重重的行囊千里归乡,有父母子女在家中翘首以盼……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我们不为新衣、鱼肉而发愁,高速便捷的交通让天涯变成咫尺,只是童年熟悉的热闹逐渐成为奢望,所以放不放烟花爆竹重要吗?重要,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会回味并期待除夕夜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不重要在于,我们更该在乎的是陪在身边一起辞旧守岁的人。
(江苏新闻广播/王文欢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