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12月27-29日连续3天早晨有大雾天气,9时至10时大雾消散,大部分地区转为轻-中度霾。其中28日和29日早晨能见度最低:部分地区有能见度200米以下的强浓雾、局部有能见度不足50米的特强浓雾。雾是怎么形成的?和霾有区别吗?对人健康会不会有影响,要戴口罩吗?今天,江苏疾控进行了权威科普。
气象专家给雾下的定义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在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自然现象。当雾气十分浓重、水平能见度不足500米时,称为大雾;当雾气较轻微,水平能见度大于1千米但小于10千米时,称为轻雾。雾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空气中的水汽必须达到饱和状态,也就是相对湿度要达到或接近100%。其次,要有冷却降温。气温下降时,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如果空气足够潮湿,凝结的水汽会更多。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细微的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
一般情况下,白天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的水汽较多,所以不容易形成雾。到了夜间,温度下降后,空气中能容纳水汽的能力减弱,近地面的空气变冷,空气中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成雾,这就是为什么秋冬季节清晨频繁出现大雾的原因。雾的种类很多,根据雾家族成员出现的频率,通常有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上坡雾、锋面雾、谷雾、冰雾、烟雾等。
雾和霾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有很多区别,但常常相伴而生,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从视觉上,雾和霾都会让能见度变差,看起来雾茫茫一片。但从污染角度,雾和霾差别很大,霾约等于空气污染,雾不等于空气污染。雾是很多小液滴组成的,它的微观成分为水。霾是由大气中的尘粒、盐粒、烟粒等等固体的颗粒物组成,它的颗粒物非常细小(比组成雾的小液滴还小),其中就包含那些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就是常说的PM2.5。当夜间气温低,空气湿度大,水汽饱和时出现的雾一般都是干净的。但如果雾是在霾的基础上出现,这个雾往往是“脏雾”,也就是以霾的颗粒物为凝结核,小水滴包裹在外面形成的雾。雾和霾常常相伴而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雾霾。在雾霾天气形成时,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护呦!
雾霾天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时间暴露在雾霾天气中,可能导致咳嗽、流涕、气喘、头痛等症状。雾霾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对老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影响尤为明显。
所以,雾霾天气时戴口罩是保护身体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室外滞留时佩戴有防护功能的口罩,雾霾严重时推荐戴N95等颗粒物防护口罩,能够过滤至少95%的无油性颗粒物,包括PM2.5、尘埃、花粉、病菌等,提供更为可靠的防护效果,另外,尽量减少出门,外出回家后及时清洗面部、口鼻及裸露的皮肤,雾霾严重时不要开窗,也不要在室外晾衣物。
(《零距离》记者/刘舒 通讯员/省疾控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