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三月,春的绿意在植树人眼中显得更加盎然。今年植树节,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植为宁来”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南京中山植物园开展的“守望珍稀濒危树木”主题亲子植树活动,与亲子家庭一同种下普陀樟、银缕梅等14种珍稀濒危树木。
“植为宁来”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便与南京中山植物园开展了密切的服务合作——纵向深入,以植物科普为主线,宣讲相关科学知识;横向辐射,以本地服务为主场,联动多方开展合作。团队内十余位志愿者获评“南京中山植物园2022年度优秀志愿者”。
科技服务 固奉献之根
志愿服务初期,团队根据南京中山植物园的园区建设与周边环境,考虑植物特点与节气变化,面向志愿服务群体的游客画像与内在需求,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园区特点、植物特色、服务特质”的创新型志愿服务活动。
初春,结合“中山兰语——第三届南京中山植物园兰花展暨兰花书画艺术邀请展”,举行“我是植物园小小讲解员”主题活动,志愿者与游客共游兜兰小院,科普兰花相关的科普知识,身体力行展示优秀讲解员的具体要求,并鼓励现场参与活动的研学小游客实践尝试;深秋,团队设计“秋天的礼物”落叶主题活动,活动前期利用废弃纸盒制作模型,活动期间带领亲子家庭了解落叶相关的科学知识,制作“落叶花束”,将落实生态理念、科普科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三者有机融合。
在认真负责做好常规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团队还充分挖掘园区内植物展区的科技深度与人文温度,先后在江苏乡土珍稀树木园、多肉多浆植物区、盲人植物园等展区开展服务十余次,发挥专业所长为游客提供及时、科学的问询回答。
在第10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前后,团队成员参与“南京中山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展”的现场服务工作,将生态文明的绿色理念树于思想,融于实践。项目开展期间,团队成员连续参与志愿一学年,服务超3000人次,活动反响斐然。
数字平台 繁科学之叶
服务前期,面临疫情挑战,团队开发了线上科普渠道,以线上科普作为科技志愿服务阵地的有机延伸,保障服务在特殊时期“不掉线”。
疫情期间,团队成员把握线上传媒优势,精心构思跨学科、多元化的植物科普宣传,将纷繁复杂的植物科普知识进行逻辑分类,开设三大主题系列推送20多篇,促进植物科普趣味化、体系化。包括将植物元素与南京中山植物园和南京城市有机结合的“关于植物‘宁’知道吗”,以生物学专业知识解读植物奇观的“植物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不‘止’是植物”主题系列推送,探索植物与文学、历史、心理等领域的内在联系。
借助线上科普渠道,团队深度挖掘植物的普世价值,帮助受众对植物形成深入的知识了解与情感联结,有效实现了科技志愿服务的线上线下双线并行,阅读量累计超5万次,辐射广泛。
教育帮扶 育希望之花
依托师范高校的专业优势,团队还孵化出植物相关特色课程,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植物相关的科学知识融入课堂,助力乡村、服务城镇,以教育现代化拓展科技志愿的辐射范围。
项目服务期间,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植为宁来”志愿服务队为徐州市邳州市4所小学(车辐山镇中心小学、官厢小学、戴圩中心小学、邳城镇中心小学)、2所初中(岱山中学、邳州八路中学)学生提供公益云课堂服务,开设了“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户外探索植物图鉴”等趣味植物科普课程,带领学生在“做”中“学”,培养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呼吁学生关注自然、共育生态。
同时以“植物与城市”为主题,团队部分成员在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小学支教及在云南昭通捷豹路虎希望小学志愿服务期间开设系列科普课程,以植物为媒形成省际互动,传递生态理念,厚植家乡认同。
与此同时,团队还将植物知识融入中小学特色校本课程,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引领,聚焦如何认识自然、如何对待自然两大核心命题,设计“红毛猩猩”“机械手”与“警惕气候变化”“植物与人类”等校本课程,将零散知识体系化、专业知识通俗化、知识科普课程化,传授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青少年儿童自然观、生态观、科技观形成。
项目服务期间,团队成员开展线下课程40余次,服务超1000人次,并于校内外开展调研、研学活动,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青春奋进正当时,科技服务在行动。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植为宁来”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表示,将继续身体力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数字化科技传播与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让青春在科技志愿服务的实践中绽放绚烂之花。
(江苏新闻广播/刘正则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