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非凡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的师生正排队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作为今年雷锋月的启动仪式,这群青年正以奔腾的热血阐释着医学院校的奉献与担当。
作为“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单位”“全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康达学院连续多年与市红十字会血站共同主办献血活动,近五年来献血师生人数超3000人,献血总量近百万毫升,为连云港市临床用血及输血安全贡献了青年之力。“奉献与服务”犹如康达学院的一张名片,在连云港办学的十年间,康达学院的学子们用“热心”“爱心”“真心”不断接力,扎根港城开展志愿服务,组建了“生命之约,大爱传递”团队,用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奉献精神浇灌着港城的大地,让青春绽放出绚丽之花。
用“热心”坚持志愿服务,初心不变成就品牌项目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生命之约,大爱传递”是一支勇于发扬雷锋精神的志愿服务学生团队,他们利用暑假的时间,把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作为亮点,把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力量作为基本点,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以连云港市为主会场,在江苏省其余十二市及省外多地设立分会场,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有数届学生完成志愿服务爱心接力跑。他们发挥医学院校的专业优势,到三区三县的社区开展爱心义诊服务,赴医院进行导诊服务,深入乡村开展“三下乡”服务,为广大居民提供“三献”科普服务、急救技能培训,九年来共开展义诊活动100余场,急救、健康知识科普教学90余场,受益人数达十余万。
博爱九年,初心不变。在康达学院的荣誉墙上,“生命之约,大爱传递”的名字多次出现,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全省高校红十字会“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和最具网络人气奖、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连云港市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坚持只做一件事,并努力做优做强,九年来,“生命之约,大爱传递”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康达学院一项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用“爱心”悟红十字精神,传承书写人道博爱故事
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每个假期的志愿行更加深了同学们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他们用脚丈量土地,用心感悟“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覆盖临床、护理、医技等多学科专业,项目团队发挥专业优势为居民测量血压、血糖,并根据每一位居民的测量状况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建议,同时注重遗体、器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通过调查问卷、走访等形式了解居民对“三献”的看法,通过宣讲、漫画等形式提高居民对“三献”的认识,鼓励更多人加入到“三献”行列中。项目成员曾表示,在初期宣传时一些老者对“三献”尤其是宣传遗体捐献表示不解和排斥,但他们却说:“我们非常尊重他们,也不期望马上改变观念,但正是有很多人不了解,才需要我们去努力,走入基层、走进群众,慢慢沟通,才是我们的意义。”对于整个项目成员来说,这无一不是一次行走中的思政教育,他们在付出的过程中正感受着一种职业的使命感。
在团队连续多年的耐心科普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三献”的概念,甚至主动了解“三献”的相关知识。“曾有一位开朗的老大爷在测血糖的时候主动和我聊起器官捐献,他说自己愿意去世后把身体交还给自己的祖国,让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曾连续两年参与项目的丁宁同学对这一幕记忆犹新。
用“真心”推进社会实践,彰显医学生时代新作为
“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除了“生命之约,大爱传递”品牌团队项目外,更多的康达学子将雷锋精神贯彻到学习生活中,在寒暑假里换上白大褂、穿上红马甲,深入基层“医”线、投身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以青春建功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百万救护”初级救护员培训班、生命科学馆CPR第二课堂、急诊医学特色课程班……基于学院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急救技能的学习,他们利用所学知识面向所需群众开展CPR、海姆立克等急救技能培训,邀请居民实际演练操作,不断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得到广泛普及。近年来,康达学院也涌现出一批如“中国好人孙嘉宁”等在高铁、街边等公共场合救人的青年医学生,他们发挥专业医学水平,铭记“救死扶伤”的医学誓言,化身为实践和行动,为中国健康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奉献,彰显新时代医学生的新作为。
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康达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用奉献精神浇灌港城大地,用热血青春追随着初心使命,肩负起医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将医学誓言转为实际行动,将爱心传递给人民群众,将所学知识回馈给社会,为医学健康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的光芒。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王尧 通讯员/王雪晴 王雪梅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