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3日)记者获悉,这两天,常州经开区横山桥芙蓉136户村民领到了宅改新居的钥匙,粉墙黛瓦的新中式风格别墅令村民赞不绝口。
在溧阳市上兴镇龙峰村、竹箦镇姜下村,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回到老家,因为不仅老宅翻新、住得舒适了,还能就近找到工作。目前,该市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现代化宜居农房,打造新江南水乡特色风貌,今年计划完成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6000户,到2025年末全市完成5万户和500个村庄改造任务。
大力推进农房改造的过程中,加强了新建农房的设计引领,努力建设一批饱含“常州韵味”的“样板房”,让农房成为未来乡村的风景。记者走进横山桥镇芙蓉宅改项目,穿过江南园林特色的圆形拱门,独栋或联排的别墅、多层住宅等错落排开,楼宇间的间隔宽阔疏朗,并恰如其分地点缀有灌木丛、竹子、巨石等精致小景,置身其间,移步换景,别有风韵。当天同行参观者都频频感叹,非常羡慕芙蓉的村民。
该项目位于横山桥镇梁家桥村北界,还建有1万平方米公建配套区,包括“芙蓉湖畔”新型社区服务、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等业态。“比城里的别墅还好!”“功能配套齐全!”在农改房交付现场,记者也听到村民的称赞不绝于耳。
在钟楼区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已建好的10栋新中式风格小楼样板间,也让村民们满怀憧憬。“这样的别墅,比现在家里住的房子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家里的老人看过已经等不及要搬新家了。”在杏塘村住了36年的村民胡忠兴告诉记者。
农房改造的同时,周边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原来的违建、破损围墙等影响环境美的因素都一起得到了整改。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该市力求“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强化乡村特色风貌规划引领,逐步完善各类功能配套,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促进新江南水乡特色风貌优美成片、城乡有机融合。
农村差异大,农民需求多,很多村民有改善住宅的愿望,但是改建房屋于有些农户也有难处。为此,各地充分尊重大家的需求,帮助解决问题,调动参与积极性。
“要让村民在农房改造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统一规划的同时必须尊重个性化需求。”溧阳市住建局总工程师强裕介绍,溧阳市坚持规划先行,给每家每户进行统规统建、建筑风貌管控引导,聘请设计单位结合每户居民的需求免费提供图纸方案,房屋内部装修实现“私人定制”。当地百姓习惯性选择乡村工匠进行房屋建造,就此溧阳市住建局采取全过程质量管控举措,杜绝安全隐患。“我们也针对乡村工匠进行培训,保障质量要求。”
66岁的向则林是溧阳市上兴镇龙峰村村民,去年6月他在自家宅基地原址建起了2层小楼。“今年装修完正好过年,以后儿子、女儿成了家,回来也够住了。”向则林说造房子花费60多万,装修花了40多万,他很满意,“100多万在城里才能买多大的房子啊。”记者在他的家中看到,家具是跟外立面统一的新中式风格,还采用了木质和大理石作墙面装饰,农房装修已经在赶赴城市住宅。
该市各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农房改造办法和细则,让农户们都对农房改造充满了期待。农房改造还有“下文”,村民住房条件好了,还要解决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问题。该市正在积极配套支持政策,努力打通制度瓶颈,加快推动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唤醒农村的“沉睡”资源,催生乡村产业迭代,带动农房价值跃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收入保障、持续的增收来源。
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不仅仅居住环境的提升,对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城乡布局形态都会带来大变革。下一步,市住建局将继续贯彻落实“532”发展战略,助力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以农房改造为契机,在乡村建设上持续发力,努力跑出美丽宜居新常州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度”。
(来源:《零距离》记者/胡艳 通讯员/黄钰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