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随手小事”,也是关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大事”。作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徐州市于2020年3月启动市区生活垃圾“四分类”工作,以《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抓手,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市场化、一体化的分类运行管理体系,打造了具有徐州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徐州作为全省美丽宜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截至目前,徐州市厨余垃圾分出量稳步提升,居民小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居民参与度逐渐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区原生其他垃圾已基本实现“全量焚烧、零填埋”,每天焚烧处理约3000吨其他垃圾;餐厨废弃物、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家庭厨余垃圾协同处理量达到600余吨/天。徐州全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3%以上,厨余垃圾分类收集量占生活垃圾清运量比例超过20%。
突出制度建设,抓牢顶层设计
徐州市建立了以《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核心,《徐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徐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监管办法》《徐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运营信用评价管理办法》等为支撑,涵盖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全流程处置利用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成立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构建党建引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发动、全民互动的“一领四动”组织推进体系。共印发专项行动方案、实操手册等指导类文件100余个。
突出问题导向,抓牢精细管理
立足百姓需求,徐州市创新制定“九有”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即有硬化、有闭锁、有供电、有给水、有排水、有雨棚、有除臭、有通风、有称重,持续提升设施服务能级,精细化开展分类治理,逐一攻克分类“梗阻”。
实施“撤桶建点”,破解“垃圾桶围楼”难题。共撤除2.1万处单元门前散落收集点,在1800余个居民小区、城中村及涉农社区等建设4480余个集中分类收集点,基本实现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
实施“上门收集”,破解“垃圾桶游街”难题。向2.89万家沿街商铺主动发放“便民服务卡”,提供预约上门服务,因“店”制宜开展上门分类收集,适当增加菜店、熟食店等垃圾产生量较大商铺的收集频次,合理设置烧烤店、夜市等有夜间投放需求摊铺的流动收集点,实现垃圾不落地。
实施“两驳一运”,破解“气味扰民”难题。建立“车载桶装、换桶转运”的密闭高效厨余垃圾收运系统,每天收运不少于2次,确保厨余垃圾在居民小区停留时间不超过2小时。
突出机制创新,推动长效管理
据了解,今年起,徐州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新一轮市场化管理,包括在主城区配备3500余名分类引导员,设置3265个生活垃圾收集点、5米范围内环境日常管理及生活垃圾前端收运点、31个厨余垃圾驳运点。
按照“属地为主”原则,由各区负责新一轮市场化招标工作,并与中标单位签订采购合同。针对人员难题,按照“总体推进、重点突破、逐一攻坚、分步实施”原则,建立“4+2”垃圾分类责任网格,推动市、区、街道三级执法力量和社区队伍下沉居民小区,细化垃圾分类市场化公司引导员、管理人员工作分工,着力破解“户分类”等难点;突出“厨余定量”等考核“指挥棒”作用,活用日常考核与专项抽查等方式,形成共建区域监管大队、属地政府、街道办事处、第三方公司的全方位监督考核体系。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尹美又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