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精彩纷呈 馆校合作也有多种打开方式

2022年05月18日 17:47:57 | 作者:沈杨 顾倩颖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8b3238e0bee477a8e1f9717e608d915 41008446 2022-05-18 17:47:57 /a/20220518/28b3238e0bee477a8e1f9717e608d915.shtml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大大小小特色博物馆不断增多,为更多人“解封”展柜里的历史、读懂文物里的故事提供便利,也为促进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提供丰富“原材料”,馆校合作的打开方式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中。

  妙喉婉转、丝竹悠扬,瞻园静妙堂前的平台上,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的音乐社团“崑乐府”师生,正在演绎《牡丹亭·惊梦》经典片段,这是太博馆与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打造的“馆校合作”教育项目《江南·园林》美学系列课程的一部分。

  近年来,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得到高度重视,开启了“馆校合作”多途径探索,课程从内容到形式的设计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处在博物馆“朋友圈”包围中的南京市中山小学,博物馆课程极为丰富,也是中山小学“中山故事园课程群”中最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孩子们一起经历难忘的“南博奇妙日”系列研学活动,探索古今,增长本领。五(3)班同学史竣然说:“我们去南博有明确的主题,去寻找相关主题的文物。这次是探寻国宝中的时尚密码,我们班是‘对称美’,像图案对称、左右对称、中心对称。跟爸爸妈妈去闲逛玩就看文物,这次去还能学到各种知识。”

  以项目为依托,以学习单为引导。师生通过观看视频《国家宝藏(第3季)》《上新了·故宫(第3季)》等栏目,初步了解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国宝故事,丰富对国宝的认识。师生又通过收集资料、进馆参观、借助网络等方式的学习,从不同角度寻找藏在国宝中的时尚密码。

  同学们回来后,还将把自己的观察整理成学习小报,设计的文创作品还可以用来义卖。学校副校长方逸说,结合学校周边博物馆资源打造的博物馆课程,不再局限于观察,而是跨学科融合,“国家课程和小课程进行结合,希望孩子能用扎实的基础和锻炼出来的能力,去解决或认识这些藏品,所以把学科和它融合在一起了,希望他经过研究之后,都能够有所提升。”

  多方参与也是当下馆校合作的一种新样貌。博物馆还自主开发分众课程,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博物馆临展配套教育课程,以课题为突破进行探究。扬州博物馆副馆长宗苏琴说,与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扬州市运河中学等学校合作,设计36课时社团活动,“比如‘中国雕版印刷’课程,会从雕版的文化起源、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工艺流程及发展史方面,逐层深入地解读,让孩子们每节课都有个学习成果,加深对中国雕版印刷文化的理解。”

  “展教并重”,一批“慕课”“云展览”“云课堂”走进学校,扩大了馆校合作成效的辐射面,实现博物馆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

  每周,淮安市浦东实验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们都会迎来特色非遗印染社团课,由博物馆教育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教学。

  徐州博物馆与多所学校合作,开展“博物馆里的延时课”,内容有中国青铜范铸工艺、土山汉墓等,每年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不低于2万人次。徐州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杜益华说:“可以通过语文、历史、美术等教学,更多地结合课堂内容来设计博物馆的课程,不断去尝试和创新博物馆的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还要积极地利用线上云展览、云课堂、云直播,来做线上的教育产品。”

  培养小小讲解员志愿者队伍也是馆校合作的重点方向之一,譬如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的“梅园红”、明孝陵博物馆的“明博黄”。为提高博物馆教育课程的质量,南京市各级博物馆还开展博物馆教育精品课例评比活动,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的馆校教育项目,有助于形成可复制的、便于推广的、产品化的教育服务。南京市文旅局博物馆处三级调研员俞新昌表示,未来还将持续探索“博物馆+教育”新模式,“经过评比,总共11个课例22节课在南京金陵微校平台进行正式上线,博物馆教育更多地强化了怎么样利用博物馆资源活化起来,让中小学生更多地参与,像城墙博物馆推出了一个城砖的诞生等,都是深受中小学生比较喜爱的课题活动。”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顾倩颖 编辑/赵梦琰)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