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2月9日,苏州召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着眼未来40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共商苏州古城保护大计。
40年前的2月8日,苏州和全国其他23个城市一起获批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40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苏州特色的保护路径,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率先在规划中提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城市,保持了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城市风貌,得到了专家和群众的一致认可。苏州古城保护工作也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面向下一个4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表示,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和整体保护,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系统观念。
苏州古城承载着苏州历史文脉,也是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苏州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扛起使命担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保护模式,在古城率先推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继续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古城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等方面为全省全国探路,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提供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苏州样本。”曹路宝说。
如何做到整体保护?一直以来,苏州像对待老人一样对待古城,从老城建筑,到街巷肌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原住民生活和方言以及传统民俗,以系统性整体性的理念来做好古城保护。未来的40年,苏州不仅要保护好面积19.2平方公里的古城,还要保护好苏州全市域的江南水乡风貌,用“大苏州”的理念呵护好“水乡基底、四角山水”的山水格局系统,着力抓好太湖生态保护、长江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古镇古村落等与苏州山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大事要事。
古城保护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曹路宝说,把“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作为古城保护的重要标准,既尊重“古人”也理解“今人”,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让生活和工作在古城的人们得到更大获得感,让游客的脚步和思绪能够停留在古城的常态生活空间中,让更多人因为苏州这个城市的美好而“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
古城保护也离不开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苏州更要统筹“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新城反哺老城”,不断理顺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强化服务保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和总部经济等,唤醒古城活力,始终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会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苏州中心揭牌。该中心将充分发挥中规院高端智库优势,集聚各类专家学者和专业人才,共同参与苏州城市研究和规划建设,积极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教授说,我们今年在这里设立中规院苏州中心,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城市进行片段式的规划,我们把它做成一个陪伴式、长期的服务。把我们在全国各地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在苏州长期实践下去。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把在苏州的实践形成一些好的制度、好的理论、好的方法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我希望集全行业之力构建一个平台,为苏州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当天,与会人员围绕古城保护开展了近五个小时的头脑风暴,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围绕优化苏州古城格局、加强传承保护和更新利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意见建议。专家表示,多年来苏州古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丰富经验,将继续以实际行动积极助力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认为:“从苏州本身保护来讲,我觉得到现在为止,应该讲是中国所有古城保护中做的最好,那么保下来了,但是这个城市还要继续发展下去,它还要人的生活的现代化、城市功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现代化。所以一系列的现代化都是苏州古城未来发展的方向。”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导、教授阮仪三说,“当前,古城改造机制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要设立专项基金,按照保护的要求合理规划使用。苏州有很多重要的、优秀的历史建筑,现在利用得非常好,已经做了长期规划,要继续做好。下一步,苏州要加大大运河沿岸遗产开发,例如水上游,要和周围的湖州、无锡等城市联手,将沿河风光景色这一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耿昊东 郭彧 王馨研 施志鹄 编辑/俞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