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来看过的南通“小缸青”,扛起中国蓝染复兴的时代大旗

2020年12月10日 09:55:29 | 作者:龚丹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adcf97eb23cc45ba8c0e42d1cb7f86c0 28191070 2020-12-10 09:55:29 /a/20201210/adcf97eb23cc45ba8c0e42d1cb7f86c0.shtml

  将收割上来的蓝草浸泡水缸中,通过蓝草发酵将富含靛汁的叶液分离到水中,就会成为纯天然的染料,普通的“白织布”浸泡其中,便变成了素雅的“蓝印花”。12月9日,记者探访南通市崇川区陈桥街道艾蓝染色技艺馆,“种蓝制靛”与“小缸青”蓝染的基本技艺,正在这里恢复传统“粉蓝布”染色技艺这一杰出的民间工艺绝活。

  素雅的“蓝印花”

  靛蓝染色在我国有3000多年历史,而在南通崇川区陈桥街道,种蓝制靛传统已有700余年历史。当地种植的小蓝(又名蓼蓝、吴蓝),是世界五大蓝草中最优质品种。据《通州志》及地方史记载,通州自古以“种蓝制靛”和“小缸青”技艺闻名全国,当地出产的“土靛”即蓝靛、靛青,成为明、清两朝历代宫廷钦定贡品。乾隆年间闻名大江南北的“小缸青”、“如皋青”染色技艺,也是出自如皋与陈桥一带。特别是陈桥地区,这里既是中华优质蓼蓝品种的原产地,又是农家小缸青染色技艺保存最完好的乡村,当地农家生产的植物蓝染土布“粉蓝布”,成为明清年间南通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地方特产之一。

  传承人展示艾蓝传统染色技艺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蓼蓝一度断失达半个多世纪,近年来,在艾蓝染艺项目组成员与当地民间老艺人共同努力下,建立起艾蓝传统染色技艺展示馆和开辟蓼蓝种植基地,古老蓝染技艺才得以抢救并“复活”。

  传承人展示艾蓝传统染色技艺

  记者在现场看到,南通艾蓝染色技艺保护基地主体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分为140平方米染坊与展教120平方米陈列室,二期还包含晾晒场、蓝草园及观众体验区建设,保护基地总面积达2500平米。自2017年春起,基地连续开展种蓝制靛传统技艺的季节性生产,建立了从蓝草播种、培植、收割、打靛、民间老艺人专访以及“小缸青”染色操作技艺的全过程跟踪拍录和数字化建库保护。

  去年,基地已扩大蓝草种植面积达70亩,筛选培育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质蓝草3大类计6个优良品种,这一传统技艺还吸引了网红非遗大使李子柒前来探访。今年7月,艾蓝染色技艺基地获“南通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称号,目前基地传承研习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续将开展国家级非遗和申请国家地理标识。

  各类植物染料,可以融合成千变万化的颜色

  南通纺织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姜平是土生土长的陈桥人,他长期执着于蓼蓝传统染色技艺的研究。姜平说,艾蓝染艺,这是南通古代农业社会所创造的最伟大的民间手工技艺,是南通千年农耕文明奉献出的具有历史影响力的著名地方品牌,是3000年中华蓝染文化与蓝染技艺的杰出代表,更是南通市崇川区陈桥街道历史文化的旷世瑰宝和民族骄傲。

  一个街道的发展,经济建设是基础硬实力,文化建设是关键软实力。

  除了艾蓝染艺是陈桥街道的文化IP,运河文化也是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记者了解到,当地的集成村十八里河口自古为长江口岸水路交通要津,历史上发挥着淮盐外输的水上枢纽功能。运河口岸有史可据的永兴场古遗址、永兴场运盐河故道,以及沿岸与运河地域文化紧密相关的古桥、古庙、古墓葬、古渡口、古驿道与盐场古地名……记载着南通古代盐业与盐运的久远历史,保留了丰富而深厚的运河文化遗迹。在河口,唐东海徐夫人墓志的出土揭开了南通千年建城之谜,将南通建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又向前推了半个多世纪。

  如今,十八里河口已成为通扬运河境域唯一保留千年运河风貌的古运盐河口岸,被纳入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予以保护和利用,通扬运河博物馆建设也将加快推进。

  南通崇川区陈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顾红菊说,未来,当地将进一步加大社会资本的吸引,兴建具有地标性文化特征的通扬运河博物馆、盐文化体验馆,南通蓝印花布等具有南通非遗文化的产业园,筹拍《十八里河口》影视作品等,进一步挖掘弘扬传统文化,打造“花园陈桥”,为南通文旅再添新亮点。

  (来源:江苏广电南通中心站/陈志斌 龚丹 宋金翰 编辑/赵恩婕)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