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起,建成30多年的雨花新村片区开始改造出新,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缺失等老旧小区的共性难题被一一破解。通过4年时间的努力,雨花新村“改”出了幸福感,“造”出了满意度,成为雨花台区打造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的精品工程。
20世纪80年代,南京市住宅小区建设中,有“五朵金花”熠熠生辉,它分别是南湖、雨花、后宰门、中山东路、锁金村5个大型住宅区。其中,雨花新村于1986年建成,是当年南京全市唯一竣工的小区,也是雨花台区第一个拥有规范配套的小区。
▲雨花新村竣工典礼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在雨花新村里拥有一套房,曾经是很多人的梦想。然而,当年的明星片区,在历经30多年的风雨后,成了雨花台区面积最大的开放式老旧小区群。
片区分为共青团路社区、普德村社区、能仁里社区和雨花台社区,常住居民1万多户,以拆迁安置居民、改制国企职工、低收入困难家庭为主;建筑陈旧、私搭违建多、管理难度大,居民对占道经营和环境卫生等问题的投诉居高不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自2016年起,雨花台区雨花街道开始实施“雨花新村整治出新计划”。
共青团路社区位于南京雨花台风景区西侧,范围包括雨花新村的一村、三村、四村和五村。
出新改造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原本开放式的小区有了门禁和监控探头,规范管理的同时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楼房外立面刷上了暖色调的咖啡色或米黄色,简洁中带着温馨;道路平坦通畅,车辆停放有序;绿化成片,精心修建的小公园,成了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共青团路社区书记负责人介绍,高满意度的背后秘诀,就是尊重居民意愿,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小区住房原本建有垃圾通道,居民的生活垃圾都是通过楼道间的垃圾通道直接往下倒,再由环卫工人在楼房下面的垃圾出口清运。这样的倒垃圾方式虽然方便,却有很多弊端。根据居民反映,垃圾通道经常堵塞,容易招老鼠和蚊虫,特别是到了夏天,通道口散发的臭味让人难以忍受。垃圾通道原本不在小区改造范畴之内,在听取居民意见后,垃圾通道在改造中也被封堵。
作为老旧小区,共青团路社区的居民中,老年人占了大多数。为此,小区在改造过程中更注重“宜居”性的打造,并结合了“适老化”的理念。小区的出入口进行了无障碍化改造;小区地势起伏较大,许多道路上设有阶梯,这次改造特意在两边加装了扶手;为提升环境,增加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小区在改造过程中,利用几块小型空地,建起了小小的“口袋公园”。
雨花新村的改造出新,带给居民最大的感受就是住老旧小区,一样能过上幸福生活了。3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能在家门口逛商场了。
2020年元旦,占地1.5万平方米雨花邻里荟生活中心在雨花新村隆重开业,这是雨花街道斥资1亿多元打造的社区服务中心,并引进了专业社区商业运营机构。
购物、餐饮、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体中心等在这里融为一体,居民实现了足不出小区,一站式解决生活所需。
去年以前,共青团路四村有一个主城极为“罕见”的露天菜场,百米长的小区消防通道,连着400多平方米的空地,被近200个摊位挤得满满当当,地面坑洼、污水四溢……
在2019年的小区出新改造中,菜场取缔、摊贩迁走、千余平方米的违建被拆除,一座健身游园在原址崭新亮相,成了居民散步休憩和文艺队排练的好去处。
在雨花新村北边,共青团路附近的普德村路,全长不到200米,路幅平均只有5米,沿线却有3个老旧小区、1所小学、1所幼儿园,机动车乱停放导致的拥堵,是“老大难”问题。
2017年10月26日,南京首个立体停车场普德村路122号落成。每个立体停车库占地36平方米,能停12辆车。停车场内共设有5组,共可停下60辆轿车,大大节约了空间。如今,这里已建成两处“摩天轮”立体停车场,加上地面停车位,可供四五百辆汽车停放。
改造只是第一步,老旧小区改造后如何长效管理、持续更新?雨花街道在启动片区综合整治之前,就制定了“改造一片、出新一片、物管跟进一片”原则。出新后,雨花新村片区启动了封闭式物业管理。
实现精细化管控,社区是第一“责任人”。共青团路社区书记负责人介绍说:“社区旁的市第一医院南院,最初没有开急诊,为满足居民有时紧急就诊的需求,我们积极协调,如今,南院急诊已经开诊;社区门前行人车辆多,街道、社区就协调交管部门,新增了斑马线和红绿灯。”
随着小区环境变好,生活质量提高,居民也积极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工作中来。今年疫情期间,小区居民争当志愿者,积极投身社区防疫工作,为小区的“零感染”尽心尽力。 以“新”换“心”,共管共治,改造设施和持续完善服务的相结合,换来了居民持久的满意与放心。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尹浼又 编辑/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