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晦涩高考作文得满分 专家:不鼓励这样的文风

2020年08月04日 18:26:26 | 作者:沈杨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5a59946de554e7d887deba85c5b712c 25125774 2020-08-04 18:26:26 /a/20200804/75a59946de554e7d887deba85c5b712c.shtml

  这两天,浙江满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成为朋友圈中最火的作文,有网友为文章点赞,也有网友评论这是“故弄玄虚”。对此,不少专家表示,对于18岁的学生能写出这样文章,值得鼓励,但是高考作文不鼓励这样文风。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hāo)矢。滥觞(làn shāng)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hé)......”以上语句来自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首段。用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的话说,“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该篇文章一经发布,引发热议。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教育名家王开东认为,评价一篇文章,不仅要看到文章的本身,还要看到文章背后的人。一个18岁的学生能写出这样文章值得鼓励。“他的观点是‘树上的生活’,树上的生活就是跟其他人不一样的生活,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读完之后发现还算一篇比较好的议论文。老师评判的时候,第一肯定文章要切题,还要有一个立意。你看他文章结尾,紧紧扣住文章,讲一个人的个人理想和家庭和社会的期望这个不断的发生这样一种错位。提出自己的一种观点,那就是生活在树上要始终热爱大地,但是又面向天空,把这两点结合在一起。我觉得他观点的立意也好,切题也好。”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薛海兵也认为,从阐述观点的这个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确实是一篇逻辑比较严谨的论说文。不过,从语言运用来看,是文章的特色也是最大的问题。“作者对于学术话语的运用源于他的超越高中生阅读视野的学术著作的阅读与理解。我们认为是值得讨论的。但是这篇文章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就是对学术理论的消化和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少语句的表达有词不达意的毛病,甚至不够通顺明了。”

  薛海兵说,这篇文章有很多的间接引用和直接引用的名人名言,这也是现阶段的高中作文教学当中的一个影子,值得思考。作为满分作文,这样的写作训练是否值得提倡,也是中学教学需要考虑的。“这篇文章的出现反映了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是高中生的阅读是否可以超越文学性作品范围而迈进学术论著的世界。新课标已经在引导高中生适当阅读学术著作,但显然不是在这个作者的阅读层面上。第二,高中生论说文写作指导如何引导学生创作文质兼美的文章,过于注重素材积累包括名言名句积累的写作指导是不是有方向性问题,过于注重语言形式而导致言不达意的语言问题是不是该引起重视,等等。第三,两种话语体系,即学术话语体系与日常话语体系怎样在高中生写作中得到平衡,或者说适合于普通大众阅读的日常语体写作与学术话语写作哪一种更适合于高考作文,阅卷者与社会包括教师如何包容与引导此类话语体系下的作品,就像此前出现过的文言写作现象。”

  南师大出版社副社长张鹏则认为,作为高考满分作文,又在媒体刊登,势必会引导考生去效仿。“现在让大家感觉到有好多东西,可能晦涩就代表一种高级,我觉得这个其实是一个误区。高考,对于整个的中学的语文教学是带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的。我们有几个作家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说,现在中学生的写作就是满地打滚,他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去借用大量的素材、名人名言,说别人是怎么看的。当下也是中学生写作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它属于素材型写作,不是观点型写作。个例去欣赏没有问题,你把它放出来以后,老师、学生会觉得怎么去写就可以满分,往这个上面去靠。”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张雪 实习生/费凡 南通台 苏州台 编辑/苏月)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