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年画、大花馍馍、城墙春联、秦淮花灯、水墨锦鲤、传统剪纸,眼下,南京明孝陵博物馆内,我们的节日·2020博物馆里过大年——民俗文化展正在热闹举办。这场展览由南京众多非遗传承人、民俗艺术家合作,共同呈现南京城门楹联、传统绘画,以及春节民俗中的花灯、剪纸、年画、花馍艺术等,捧出了一道新春民俗文化大餐。
南京剪纸是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书可考,明代已流传民间。旧时南京人婚嫁喜庆,多聘请艺人来家里用大红纸剪各式喜花,缀于箱、柜、被、枕等嫁妆之上,如斗香花、鞋花、门笺等品种,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艺术特点为“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显得美满充实,喜气洋洋。
3只小老鼠爬在油灯上准备偷油吃,耳朵竖起准备随时逃跑,神情惟妙惟肖,这是秦淮灯彩市级非遗传承人毛金海带来的“鼠年生肖灯”;手拿金箍棒,横眉立目威风凛凛的“美猴王”,这盏“腾云驾雾猴灯”,灵感来自动画片《大闹天宫》……作为秦淮灯会分会场的明孝陵博物馆,展出了一批秦淮灯彩非遗传承人的精品力作。
漂亮的“耗子姑娘”戴着鲜花,坐在荷叶上抱着寿桃,这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剪纸艺术家李红燕和李赣宾带来的剪纸作品《庚子大吉》等作品,精美生动。
明孝陵博物馆副馆长王广勇说,秦淮灯彩的产生可追溯到六朝时期,其汲取中国传统纸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艺术之长,在制作中综合了彩绘、塑形、编结、裱糊、焊接、传动、声光控等一系列工艺手段。秦淮灯会发源于秦淮夫子庙地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于每年春节期间举办。2006年,秦淮灯会被列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名录。
“向卢龙借雄奇大美不言六代文华斗焕绮,随国运而开阖太平有象九天春色凤来仪”“七秩回眸喜事业辉煌复兴路并康庄路,万民追梦望春风激荡解放门通幸福门”……近年来,南京每年举办“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让古老的城墙焕发出传统文化的崭新魅力。本次展览中,主办方节选了2018、2019年部分城门春联内容,汇聚了江苏省楹联研究会12位书法名家的墨宝,邀观众共赏春联之美。
贴春联和南京也有着不解之缘。王广勇说,贴春联的历史久远,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桃符”;明朝始,随着平民皇帝朱元璋的喜爱与推广,成为民间流传最广泛的春节习俗之一。陈云瞻《簪云楼杂记》中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不但下旨要求千家万户张贴春联,还亲自为大臣们写春联。《金陵琐事》记载,他为功臣徐达写过两副对联。
展览现场,一张张锦鲤戏水图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红色的锦鲤在碧绿的莲叶和洁白的荷花之间游曳,十分喜庆灵动。主办方介绍说,锦鲤寿命长、颜色吉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富足、好运。锦鲤在中国素来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不少人过年的时候也喜欢买锦鲤图,贴在家里讨个喜气。
(编辑/蒋婕)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