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画、泥塑、剪纸……“非遗”进校园,近距离感受文化之美!

2019年06月03日 11:05:37 | 作者:潘可 顾仁凯 王希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cf46d0af3ca6230052ba31c 18751973 2019-06-03 11:05:37 /a/20190603/5cf46d0af3ca6230052ba31c.shtml

  “我记得小时候,在过节的时候,妈妈都会给我穿双她亲手做的虎头鞋。现在做虎头鞋的人不多了,想穿也难了。”盐城工学院教师孙莉抱着孩子,和虎头鞋的非遗传人王进聊起了她小时候穿虎头鞋的故事。

  6月2日,由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盐城工学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进校园暨盐城市文化志愿者爱心艺术团文艺汇演”在盐城工学院建军东路校区体育馆举行。钮氏剪纸、串珠工艺、大丰瓷刻、盐都柳编技艺、糖画、泥塑等12项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该校师生们零距离领略盐城地方文化之美。

  在体育馆内,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齐地排成一行,传承人坐在展桌后面,聚精会神地钻研着自己的作品。学生们三个一群,四个一伙,围着展桌,或低下头仔细欣赏,或抬起头仔细观摩着传承人的手艺。有的同学看得太入迷了,小半天也不挪动一步。

  “这木头是什么材质呀?好香啊?您现在雕刻的是什么呀?”一名非遗传人正按着一棵硕大的树根,全神贯注地雕刻着,树根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路过的学生们。看同学们饶有趣味的样子,盐城木刻非遗传承人钱万春师傅停下了手上的刻刀,开始向同学们讲述木刻的历史由来和制作工艺。

  “我先把麦子剖开整平,再经过处理,就有了这种光滑的材料。画出作品后,再经过剪、裁、印、贴等工序”,大丰麦秆画剪贴传承人吴永龙旁边也围了一圈学生。吴永龙说,他近些年来创作了《清明上河图》等作品,也有小猫、小鸟等动物形象,这些都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个简单的小猫也要半个月。我的作品纯天然的,不会掉色。”

  下午3点,一声高昂的旋律响彻在体育馆上空,文艺汇演拉开了序幕。由盐城工学院、盐城市歌舞剧院、盐城市文化馆等单位筹备的13个活动依次亮相,让观众领略了一场视听盛宴。

  “哨声、掌声、呐喊声……让我们一起喊起来!”口哨《胜利》非遗传人在台上吹着口哨,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收放自如,台下掌声如潮。“就看见羽毛越变越多,转眼间两根羽毛就变成了两只鸽子,一眨眼的工夫箱子里出来一只‘开屏的孔雀’,魔术师又换了一套服装,太奇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魔术《羽》也将全场的气氛引向高潮。

  “都是随处可见的材质,在老师傅的手下,一件件作品栩栩如生,很亲切,很自然。”学生张钧贵认真欣赏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奋不已。他说,作为盐城人,能看到这些蘸着“盐城味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历史,走到同学们中间,让他很自豪。

  非遗传承人钱万春高兴地告诉记者,当天下午,他的展桌前人头攒动,不断有人向他了解木刻的历史和工艺。“大学生们喜欢看,喜欢学,说明我的手艺没有过时,盐城木刻后继有人。”

  “‘非遗’传人们耐得住寂寞,下得去功夫,日积月累、精雕细琢,这份执着与坚守,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例证,也是盐城工学院学生不可或缺的品质。”盐城工学院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邵荣说,让“非遗”走进盐工,能唤醒学生的人文素养,延伸盐工文脉,让盐城地方文化在校园里传承下去,让“非遗”走进学生群体中,真正“活”起来。

  (编辑/韩瑜)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