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械装调,是现代智能制造的重要环节,在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中,被认为是对选手能力挑战最大的一个项目。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首次参赛的19岁小伙儿宋彪获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因在所有选手中得分最高,获得大赛唯一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尔奖,这也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该项大奖。最近,这位新生代大国工匠在忙些什么,新的一年他又有哪些目标?
追求极致将技巧烂熟于心
常州技师学院的集训基地里,宋彪正在手把手演示并指导学弟们如何操作车床,“启动之后,要把中拖板、大拖板移到这里来,大拖板上面有很多行程开关,这里有一个行程开关,如果推得很靠后,撞到了这个尾座,就会停掉,是有保护的。”
工业机械装调项目是指运用机械加工、装配调试、检测等技能以及机械结构、机械传动原理、液压传动原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根据竞赛要求及现场提供的设备、材料、工具等独立完成零件的机加工、焊接加工、零部件及机器的装配调试等比赛内容的竞赛项目。作为经验丰富的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得主,宋彪一有空就扎在校内实训基地,给技能大赛备赛选手做一对一指导。
“焊缝不好看,上下边很不齐,而且飞溅都没有清理干净,边不齐,大部分都是。”这台脚踏式水净化系统是备赛选手们根据往届世赛的赛题仿制的,在宋彪看来,尽管作为学生作品已经很不错,但要想在更高平台上脱颖而出,还有着许多瑕疵。
工业机械装调项目涵盖了钳工、焊工、车工、电工、计算机编程、工业装配等多项技能,需要选手样样精通、全面发展。宋彪的脖子曾由于疏忽被电弧灼伤,因此在传授经验时,安全防护是他一再强调的。“会有火花飞溅,还有一些高温炙烤和火光,会烤伤皮肤,我们要戴上这个手套,最关键的是戴上面罩,因为火光很强,最高温的时候能达到700到800度。”
赛场上,各项评分标准非常严苛,在装配、调适的细节,要求甚至精确到0.01毫米。学会吃苦,才能将各种技巧烂熟于心。
读技校才发现自己的天赋而变得自信
宋彪上初中时,文化课不突出,中考没能考上理想中学。他的父亲坚信“学门技术到哪儿都有饭吃”,于是给儿子报了常州技师学院机械系。宋彪到技校后才发现自己动手能力强的天赋,学习越来越自信。因为喜欢,课余时间他常守在车间琢磨产品设计。
在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看来,“做完一个零件拿去评分,做到75%的合格率,可能就算是好的,但是应该把它提高,提升到95%-99%,甚至说到百分之百的一个精确度,这样才能使一个零件在部件的组装中更好使用。”
2017年11月21日,宋彪受到人社部重奖30万元,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并在中南海受到李克强总理接见。在2018年1月5日召开的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宋彪受到江苏省政府重奖——省政府为宋彪记个人一等功,破格授予“江苏大工匠”称号,并奖励80万元。人社厅认定宋彪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优先推荐宋彪评选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在学校里,他也已经成为校园“明星”,还有校外“粉丝”专程赶到常州技师学院,只为看看宋彪长啥样。如今,回想起参加世赛的这段珍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在世赛中,跟全球各地的选手们比拼,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强的地方,比如日本选手,对一些制造、加工很精细,澳大利亚的选手,年纪比我大,有企业的实习经验。在赛场上发挥,还要自己心理素质的平衡,才能把技能发挥好。”
宋彪目前正在苦学德语,准备赴德国留学,学习更加精湛的技艺。他也以自己的经历寄语同龄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努力钻研,付出总会有回报。“就像现在的工匠精神一样,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宋彪说。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沈一秀 史哲铭 编辑/赵恩婕)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