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去救助站的流浪者不到5%,背后原因到底是啥?

2019年01月20日 18:47:11 | 作者:张清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c444e16b831895834bb45b5 17235531 2019-01-20 18:47:11 /a/20190120/5c444e16b831895834bb45b5.shtml

  每年的12月底,当最低温度到0℃以下,南京救助站便会启动"暖冬行动",救助街面上居无定所的流浪人员。但近年来,不少流浪人员更倾向在高架桥下、火车站外、地铁站内露宿,不大愿意到救助站里躲避风寒。

  1月9日晚上8点,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照例来到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巡逻。几名流浪人员打着铺盖在广场上睡觉,一名来自山西的流浪人员,身穿此前救助站发放的棉袄,盖着救助站发放的棉被,可就是不愿意去救助站。“去站里洗个热水澡,吃个饱饭,有空调。快过年了,买张车票送你回家过年。”工作人员劝了半天,他始终不愿意去救助站。

  在1月9号和1月10号的街面救助巡逻中,工作人员找到了15名流浪人员,他们几乎都没有去救助站的意愿。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戴阿根告诉记者,街面救助中找到的流浪人员,最多只有5%愿意去救助站。

  天气寒冷,救助站里有热水、有棉被,还有热乎乎的饭菜,为啥这些流浪者不愿意去呢?来自安徽的流浪人员张师傅在南京火车站待了有两三年了,平常主要靠卖废品为生。张师傅说,救助站虽然提供食宿,但拿不到钱。来自黑龙江的李师傅则是一名职业乞讨人。前段时间降温时,他曾经到过救助站,但没进门就走了。“那里也没烟抽也没酒喝,我不想去。”李师傅如此回答。

  南京救助站站长表示,近年来,街面的流浪人员主要是职业乞讨人,或者边流浪边打工的人员。而救助站的救助原则是"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不会提供现金,这和职业流浪者的诉求并不一致。

  记者从南京市救助站了解到,真正自愿受助的往往身患疾病或者的确遇到了困难的流浪者,他们才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中所说的"生活无着人员"。随着流浪越来越"职业化",如何发现真正需要救助的流浪者,仅仅靠救助站一个部门显然不够。

  针对这种情况,江苏省民政厅在2018年10月出台了《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在今年落实救助管理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按照这项制度,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也将介入到流浪人员的日常救助工作。目前,南京市救助站已经实施了联动救助机制。

  老家在江苏宿迁的小许,就是通过民警的帮助来到了救助站。小许说,他和在南京打工的父亲发生矛盾后跑了出来,想要回家却没有路费。最终,小许去了派出所,民警给了他一张卡,告诉他救助站的位置,小许便坐车去了救助站。1月9号中午,救助站工作人员买好车票,将小许送回了老家。

  此外,街面救助中遇到身患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流浪者,救助机构和公安机关的联动就显得非常重要。1月10号下午,救助站工作人员就在南京火车站遇到了一名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者。工作人员希望将这名流浪者先送到脑科医院检查,但对方无法沟通。按照法律规定,救助机构没有权限将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强制送医,这项工作要由公安协助完成。工作人员赶到站前广场的公安岗亭求助。经过沟通,铁路公安民警表示由他们将流浪者送医,到了医院后,再由救助机构接手安置。

  按照江苏省民政厅的《三年计划》,联系会议机制将明确公安、城管、卫生健康等部门的街面巡查、身份查询、转介处理等救助责任,未来可以让真正需要救助的流浪者得到更精准的帮助。

  流浪人员的身份需要公安查询;如果流浪人员有疾病,则需要卫健部门介入。省民政厅的《三年计划》实施后,日常巡查有了救助机构和公安、城管部门联动,相信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就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救助。 其实在受助的流浪人员中,还有一部分人群,长期滞留在救助机构,由于身份信息难以查明,如何有效安置这部分流浪人员?民政部门又有哪些新举措?荔枝新闻将继续关注。

  更多新闻视频,请关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1月20日18:30播出的《新闻360》。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张清 编辑/韩瑜)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