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竟不知道?是时候大幅更新你的“上海印象”了!

2018年12月29日 15:28:09 | 作者:袁锦生 梁瑄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c27208ff3ca624aaaaf6b23 16969806 2018-12-29 15:28:09 /a/20181229/5c27208ff3ca624aaaaf6b23.shtml

【编者按】
  上善若水,海纳百川。
  上海,背靠万里长江,面向浩瀚海洋,吸收多元文化,书写发展传奇。
  1978年到2018年,40年日升日落,云卷云舒,处于长江与东海交界的这颗东方明珠经历过凤凰涅槃,如今已焕然一新。
  “奋进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全媒大调研”,荔枝新闻联合全国三十多家主流新媒体平台,展开最后一站:“魔都”上海,探寻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在40年间如何展现非凡“魔力”,发展成为一座生机勃勃、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提到上海,第一时间映入你脑海的是什么?

  直冲云霄的摩天大楼?独具特色的外滩万国建筑群?还是繁华时尚的南京路步行街?

  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市,营造“绿水青山”似乎显得过于奢侈。的确,在国人的印象中,上海的典型“标签”难道不是“金山银山”吗?

  上海,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明珠,也应该是大自然的乐土,她应该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和谐典范。

  “新”上海印象之一:候鸟的天堂

  “你对上海是什么印象?”

  如果问那些每年迁徙时都要路过这里的候鸟们,相信和人类的答案完全不同。

  长江入海口,海天一线。
  苍穹下,水茫茫、苇莽莽。
  滩涂上、芦苇中,三五成群的候鸟嬉戏觅食。
  鸟叫声、流水声、风吟声,静谧中的狂野,是崇明东滩湿地最真实的原生态面貌。

  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最东端,处于长江口的核心部位,这里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监测数据推算,每年在保护区栖息或过境的候鸟数量达百万只。历年共记录到各种鸟类298种,主要以鸻鹬类、雁鸭类、鹭类、鸥类、鹤类5类为主,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35种。

  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钮栋梁介绍:“最近新发现的种类是中华秋沙鸭,之前我们没有观察到过。另外去年我们观察到有十只东方白鹳在我们这里越冬。”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鸟儿们重要的“加油站”,在2002年之后,面临了一场生态危机,几年之中,鸟类逐年骤降,雁鸭类从十几万只下降到一两万只。这“罪魁祸首”不是盗捕猎杀,而是遍地蔓生的互花米草。

  说起互花米草,它其实还是专门请进来的客人。钮栋梁告诉记者,这种原产于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的植物,由于根系发达株丛密实,具有护滩保岸、促淤成陆的作用,曾经在中国沿海大量引进。“引进的时候没有考虑后边会带来的生态方面的危害,当地的土著物种都竞争不过它。”互花米草所到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生”,还会引起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食物和休息地。

  据资料记载,崇明东滩的互花米草,2002年还不足500公顷,2014年已经达到2200多公顷。

  互花米草的蔓延,让本是候鸟迁徙中转站的崇明东滩生态日趋恶化。互花米草疯长,滩涂生物几乎死绝,候鸟飞临至此无从下脚,更无食可觅。原本生气勃勃的东滩变得死气沉沉。

  怎么治?当时国内还没有多少现成经验可循。2004年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生态专家和保护区管理处的科研人员联手成立专项课题组,摸索出了治理互花米草六字诀:“围、割、淹、晒、种、调”,可别小看这六个字。每一步,都意味着反复试验、比对和不分昼夜的观测。

  清除互花米草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优化鸟类的栖息地,吸引更多的鸟儿来这里。在生态专家的指导下,围堤内修建了完善的水系,开挖随塘河50公里,营造各类适合鸟儿栖息的岛屿、浅滩、沙洲、池塘近10平方公里,同时人工栽种本土植物海三棱藨草、芦苇和海水稻,为鸟儿提供食源。

  2017年,东滩湿地修复工程的生态效益在开始显现,以小天鹅为代表的越冬雁鸭数量明显回升。这里再次成为“鸟的天堂”。

  “新”上海印象二:城郊野趣浓

  “你对上海是什么印象?”

  如果是上海人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可能有千万种,但是最新的答案,可能就是“生态上海”。

  池杉、落羽杉红绿相间,层林尽染。
  阳光斜射,水中倒影,森林景观恍若仙境。
  看到这样的“水上森林”,你第一个想到的是神秘的亚马孙热带雨林?
  但你知道吗?这片满足你回归田园梦想的水上森林就在上海!

  位于青浦区西南部的青西郊野公园,物种资源丰富,“湖、滩、荡、岛”纵横交错,湿地、湖泊、河流、森林,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是上海一座以湿地为特色的郊野公园。尤其是多样的水生生物物种,堪称上海天然的本土水生物种基因库。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是青西郊野公园遵循的原则,王琴告诉记者:“公园建设范围内的自然村落、原住民都保留了下来,保持农村生产生活的质朴性。我们希望做好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乡村振兴。”

  郊野公园与城市公园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乡野情趣。在青西郊野公园内,264户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紧不慢地将日子过成了一首诗。

  漫步青西,稼轩笔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丽画面成了写实。水乡农田示范区中,一块块高标准的农田和池塘,勾起了都市人藏于心底的农耕情怀。水稻田里,放入“吃虫大王”虎纹蛙,以稻养蛙、以蛙护稻的有机生产模式,令稻米口感更为香软绵甜。红柚园和蓝莓园内,采摘的游人笑语嫣然。

  “我们经常骑车来这里转一转,透透气。现在我怀孕了,也‘带球’来清清肺,静静心。”已有5个月身孕的刘女士和家人走在公园的小路上,家住附近的她见证了这处郊野公园的变迁,“以前只是一个小村庄,路都很窄。”

  对于上海这样人地矛盾突出国际都市,土地资源的宝贵程度不言而喻。表面上看,似乎每多要一分“绿水青山”,便会削去几分“金山银山”。但是,对于要多少“绿水青山”这样的问题,上海的答案却显得很豪气:像青西这样的郊野公园,上海一下子就规划建设了21个。可以说,为实现这样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上海殊为不易,对于“久在樊笼里”的上海人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福音。

  “新”上海印象三:生态乡村美

  一个配电箱,两个窨井盖,占地2.5平方米,在三星镇乡村花园草坪里,布置着生活污水净化槽处理站,处理后的清水可以直接排入水渠。

  “以前所有的污水就直接排到河沟里了,通过现在建设以后,所有污水通过这段很短的官网建设,就进入到设备中。”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杨振介绍,污水流入水槽后,经过生物处理,原本浑浊的水质能达到上海1A标准。而且每套设备都通过网络与站上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相连,运行情况和净水指标在后台一目了然。

  垃圾混放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今年8月,新村乡村民们家门口多了一处垃圾投放点,当地村民每天都会把分类好的垃圾投放到这里。

  “之前给我们上课,告诉我们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什么是危险垃圾。”

  蔡大爷告诉记者,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家中的垃圾收集就有了分类的意识,加之垃圾分类还有积分兑换政策,扔垃圾还能免费换抽纸、洗洁精,真正把垃圾变废为宝。

  更清新的空气、更清澈的水源、更清洁的土壤。如今,作为坐拥“金山银山”的上海,正全力打造拥有“绿水青山”的生态宜居环境。对于上海的“刻板印象”,正借着这股改革的春风,悄然发生变化。

  乡村环境改头换面,绿水青山又换来了金山银山。农家游日趋活跃,好的生态环境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雾散仙桥出,转角桃源入;来客无所赠,唯有长寿福。”

  就如这首小诗所抒,崇明的仙桥村一直给人以仙境如画、热情淳朴的印象。为了让更多来访的游客感受恬静舒适的自然风光,享受静谧的人生,体验真实的田园生活。

  这一间间创意民宿外观看上去和普通的农家院落区别不大,但是走进去却是别有一番文艺范的田园风。“变废为用”的思路在这里一样闪光,原本是农民弃置不用的旧农房,通过新的创意,偌大的房间被分割成好几间卧室。崭新的简约派布艺和用旧物改造成的实用家具融合得很是协调。

  仙桥村大学生村官赵冰告诉记者,这些被改建的民宿,“是租用的村民们的旧平房,进行免费改造,既利用了闲置资产,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据了解,仙桥村是首批村庄改造试点,以“慢生活”、“巧设计”、“趣体验”为特色,为游客提供独树一帜的乡野生活空间,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民宿文化村。游客既能在这儿吃喝住,直观地看到“稻—虾—鳖”和谐共生的美丽场景,或是亲自下稻田捉鳖、钓虾、摘果,享受乡村环境,体验特色农业项目。

  生态乡村的发展之路,前景正越来越宽广。

(来源:荔枝新闻专稿/袁锦生 梁瑄)

更多相关新闻报道:

海港的变奏:40年,看上海老码头腾笼换鸟!
科创“魔都”:左手一颗“星”,右手一束“光”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