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前事 惕惕后人 :12·13国家公祭日推荐读本

2018年12月13日 14:21:22 | 作者:李巧林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c11fa20b831895834ba74a2 16777855 2018-12-13 14:21:22 /a/20181213/5c11fa20b831895834ba74a2.shtml

  今天(12月13日),是第五个国家公祭日。对于这段沉重的历史,无论是当时的亲历者还是后来的研究者和作家,都有过不少令人难忘的书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推荐六本适合公众阅读、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读本,读史明智,勿忘历史,共铸和平。

  《南京大屠杀史》:第一部面向社会公众的国家公祭读本

  第一部面向社会公众的国家公祭读本。由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主编,是最全面、基本的反映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书籍。

  全书完整地再现了真实的历史场景,叙事性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该书分为9个章节,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厘清南京沦陷后日军对国民政府首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控制的史实,展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保护和救援难民的人道主义善举,再现中外媒体和国际社会对日军暴行的反应,披露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判决,有力驳斥了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谬论。

  书中选用的史料,是张宪文先后组织了包括历史工作者、文档工作者等在内的近110人的研究队伍,花了10年时间,多次前往日本、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搜集到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读本

  该书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研究人员刘燕军共同编著。全书共计15万字,由31篇人物故事串联而成。整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保卫南京,黑色南京,南京英雄,正义审判和世界记忆。区别于学术著作注重宏观的叙事风格,《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试图通过通俗的文字,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文中大量选取当年不为人知的普通人物的真实故事,例如,以杀猪卖肉为生的老百姓王恒山,救助四位保卫南京的战士等。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介绍,书籍对史实把握非常准,很多故事都是从历史资料里找出来的,包括每一天的天气,阳光还是下雪,都会去查档案,查当天的天气预报。

  考虑到青少年读者群体,书中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尽可能避免使用残暴血腥字眼,除了使用真实历史照片,还添加了漫画插页,使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分散转移注意力,避免暴行对他们心理产生一些影响。张连红说,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产生的不是报复和仇恨的情绪,而是更多的从和平角度引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南京大屠杀历史是中华民族遭受日本侵略最惨重的民族记忆之一,强化这段历史教育,应成为中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南京不会忘记》系列丛书:不忘黑暗中的一束微光

  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编撰出版的《南京不会忘记》系列丛书(十卷本),以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亲历、亲见、亲闻日军暴行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西方人士为写作对象,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借助大量中、美、德等国的原始文献、书信、日记,再现国际义士们的勇敢和大义,也从全新的角度还原这场人类浩劫的真相,加深世人对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进一步理解。

  这套书籍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分册记录了当年在南京的15位国际友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等国际友人,也有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外交官,西方记者的事例。丛书语言通俗易懂,行文生动,融知识性、可读性和传播性于一体。此套丛书,不仅仅是单纯讲述历史,更是为了记住黑暗中的人性光芒、在人间炼狱中的一抹温暖。

  《烙印,南京1937》:有声读物 适合儿童

  《烙印,南京1937》由江东门纪念馆编写,是一本有声读物,非常适合向儿童普及这段历史。里面印有90多个运用水彩颜料绘制的物件,这些物件按照时间线串连起来,以委婉的方式描述了1937年夏天到来年初春时期,发生在南京城里各个角落的细节。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里面并没有直接表达屠杀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个老物件,比如说一个邮差的帽子,就是从这天开始南京的邮路已经断掉了;有一个红十字会标,讲述红十字会为大家做的援助,通过这种方式,用物件来讲历史。

  在每个物件的页码上,配合印制一枚二维码,读者扫描二维码就会听到与这个物件相关的历史事件的讲述音频,音频由“众筹声音,讲述历史”行动的97位志愿者诵读。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主编,是在2016年至2017年这两年当中,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所作的口述自传。指导教师武黎嵩带领南京大学学生团队,走访了5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了150多次采访。

  与以往的采集证言不同,本书不光关注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那一瞬间的伤害, 更关注这段经历对于幸存者一生的影响和改变。从幸存者的家庭背景,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耳闻目睹,到1949年以后的生活状态、晚年参与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传播工作,都有详细的记录。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师武黎嵩说,有一位幸存者老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回答, 他从来不看抗日剧,看到穿日本军服的人,心里就瑟瑟发抖。他介绍,2016年,在这个项目前期策划时,还有114位幸存者老人在世。时至今日,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令人悲痛不已。记录下大屠杀幸存者最后的证言,是为了记录生命,传递和平,坚守正义,守望明天。

  《和平之旅——东瀛友人口述史》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自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馆以来,得到了海内外志士仁人的关心与支持。南京大屠杀历史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日益成为世界记忆,纪念馆本身也成为传播和平的媒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成为许多人一生的追求。

  为保留与纪念馆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珍贵历史记忆,深化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纪念“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签订40周年,纪念馆自2017年12月以来,陆续从日本邀请友人来南京接受访谈,形成了一批影像资料。本书选取了林伯耀、松冈环、秋本芳昭、铃木俊夫、大门高子、吉田裕、吉见义明、大东仁、平山良平、宫内阳子10位嘉宾的口述内容整理出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介绍,书中的内容都是他们在日本从事宣传南京大屠杀真相,进行和平宣讲的工作,其中有像林伯耀,他被评为去年南京的感动人物和江苏的感动人物 ,纪念馆的很多文物都是他捐赠的,包括公祭广场的和平大钟;松冈环女士长期致力于对日本老兵口述的记录;大门高子在日本组建了紫金草合唱团。

  希望通过主人公的娓娓讲述,能打动读者的心弦,启迪我们思考和平与未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今晚18:20江苏城市频道播出的《零距离》栏目,有线电视南京地区27频道。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李巧林 编辑/贝茜)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