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转40年:作家冯亦同的“诗意人生”

2018年10月23日 20:34:27 | 作者:叶蓓蓓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bceff9bb8318923afd701a6 16176231 2018-10-23 20:34:27 /a/20181023/5bceff9bb8318923afd701a6.shtml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会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年近八旬的南京市作协顾问冯亦同就是其中一位。今天的光影流转四十年,让我们一起走近冯老,听听这40年来他的"诗意人生"。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冯亦同居住的小区,就在南京的明城墙下。每天清晨,他都会习惯性地出门转一转。踏着鸡鸣寺的晨钟,看着玄武湖的粼粼波光。如此,轻易就能浏览南京城的古韵风情。散步至台城时,他还会停下脚步,吟诵一些经典诗词,可以说,诗歌、文学早已融进了他的生命。

  1941年,冯亦同出生在扬州宝应的一个教育家庭,从中学开始就埋下的文学的种子,大学时期开始蓬勃发芽。196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大二的他,得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便诗兴大发,作诗《在宇宙的大街上》:

  云彩让出了大道 

  天空敞开了怀抱 

  飞船上面载着全人类的骄傲 

  飞船下面是全人类的欢笑 

  在宇宙的大街上走着苏联人民的代表

  略显稚嫩的诗句,成为铅字出现在《新华日报》副刊上,那种欣喜,放飞出他心中的文学梦想。 

  1985年南京市作家协会召开首次动员大会,正式成立南京作家协会,冯亦同当选为副秘书长。33年来,南京作协已从当初的不到200名注册登记作家,发展到现在超过1000名,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支名叫“苏军”的生力军,与此同时,由他创立的签约创作制度也沿用至今。

  培养作家的制度在变,写作的渠道也在变,经历了“换笔”的冯老笑称那是重拾小学学习汉字的感觉。冯亦同说,原来所说的笔耕不辍,指的是用犁耙在那儿锄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伏案工作,但自从打字以后,又有种坐上拖拉机耕田的感觉。坐上这“拖拉机”耕田后,冯亦同的文学创作更加辛勤,从诗集《男儿岛》《紫金花》,再到人物传记《郭沫若》、《镇海的女儿朱枫传》,数十年间,在海内外报刊发表了作品逾千篇、数百万字。

  1998年,中国网络文学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网络来阅读,面对这样的冲击,冯亦同则显得很乐观。如今,退休后的冯亦同仍然坚持写作,不仅如此,他还尝试用新的手段来推荐经典诗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最近,他参与了“走读江南中华经典传诵”活动,与20多位名人名家品读多部经典名篇,通过8小时不间断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公众传播优秀阅读文化。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叶蓓蓓 编辑/梁瑄)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