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大气污染“画像”———专访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长丁爱军

2018年10月22日 11:28:31 | 作者:查多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bcd3b09b8318923afd6f5f4 16157061 2018-10-22 11:28:31 /a/20181022/5bcd3b09b8318923afd6f5f4.shtml

  PM2.5、臭氧这些专业的大气名词如今都已耳熟能详,事实上,早在这些概念普及之前,就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为了能说清其机理而默默努力。江苏省人民政府和生态环境部联合主办的“2018国际生态环境新技术大会”10月22日、23日在南京举行。江苏新闻广播和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推出系列报道——“环保大咖背后的故事”,今天来认识一位蓝天先行者——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丁爱军。

  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西北角有个40米高的小山,上面架设了多台全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大气探测仪,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作“大气山”,这山上承载的是全省高校中首个地球系统区域过程综合观测实验基地,基地的筹建人就是丁爱军教授。

  2009年,丁爱军从香港回到母校南京大学任教,彼时,公众尚未对大气污染形成普遍的认知,他利用基地的设备监测PM2.5、PM10和臭氧等主要大气污染物,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一直没有间断,令他欣慰的是,这几年监测到的指标数据在持续好转:“我们基础建设09年开始建设,2011年7月下旬正式开始观测,当时观测到的PM2.5年平均浓度在70多个微克/立方米,我们给省市写了咨询报告讲述了它的机理,从这些年整理出来的数据可以看到,2013年以来PM2.5浓度下降的非常厉害,现在年均浓度在40~42微克/立方米之间。”

  翻看丁爱军的朋友圈,天空的照片是绝对主角,他也要求自己的学生多给天空拍照,通过对比观察大气环境的变化,寻找科研发现的“灵感”。2012年6月南京出现的黄泥天和2013年初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雾霾都让丁爱军及其团队备受震撼,到底什么原因导致污染能够短时间内积累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并且长时间难以消解,他们利用化学和大气的交叉学科优势,在比对了无数组的数据后揭示出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穹顶效应”,这一成果被美国双周刊科学新闻杂志撰文报道,在国际上取得强烈反响.“柴油、秸秆等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炭,因为大气中有黑炭气溶胶的存在,吸收太阳辐射,把能量滞留在大气中,最后的结果就是静稳天气变得更稳定,使得城市污染排放被限制在更低高度,同样的排放,原来污染可以到达天空1公里的高度,现在就只有500米,那么地面的污染浓度就翻倍了,如果我们优先减排黑炭,这样气象条件变得更好。”丁爱军解释道。

  这一发现也让丁爱军更加确信,污染不仅聚集在地面,同时也和垂直方向上不同高度的气象条件有关,地面和高空污染之间具有互相传递、交叉影响的作用。因此,2016年,他负责启动了“我国东部沿海大气复合污染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项目,这是首批立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之一,通过建立多尺度、多平台、多参数的一体化技术监测,试图给污染在垂直方向上“画像”:“我们用像飞机一样大的飞艇,载重几百公斤的仪器能做大气垂直结构观测,明年我们会把飞艇开到江苏的南京、徐州等地来做,通过它的上下移动,给大气作切片,我们还有飞机、无人机,陆地上有大型移动观测平台,还有大型轮船在海上,未来能够更好支撑大气雾霾问题的治理。”

  据了解,整个项目将持续到2020年,将为大气污染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同时为减排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治理方案。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查多 编辑/蒋婕)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