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年 这里将崛起一座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谷"

2018年01月03日 11:46:00 | 作者:陆啸 杨时盛 宣晓庆 余丽莎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核心技术求不到也买不来,关键要靠自主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凭借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成为推动核心技术研发与科技体制改革最具活力的“试验田”。新年伊始,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走访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发现,包括研发平台、科技展示中心等在内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固定场所正加紧建设。目前,一期100亩用地的桩基工程已经完成,这里将建设一个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功能配套的研发场所,组织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的前期研发工作。到2019年底,项目将会交付使用。可以预期,一个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谷”将闪耀亮相。

  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产业技术升级的助推器,江苏省产研院成立4年来,已在南京、常州、苏州、盐城、南通等地布局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专业研究所36家,研发人员总规模近6000人。

  目前,省产研院落户江北新区的专业研究所就有6家。其中,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在孵鹰大厦设立了过渡性研发场所。这里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化无人生产线、医疗、安防巡逻、 运动辅助、仿生爬壁、河道垃圾清理等多个领域。省产研院本部建成后,将提供占地1.5万平方米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研发楼,以及5000平方米的精密制造和精密检测实验室,为形成开放的智能制造公共技术平台打开广阔天地。

  省产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综合部部长钱进告诉记者,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的长处是在智能化制造领域,但是智能化制造需要像电子、计算机控制,还有高新尖端的材料等方面的支持。省产研院本部建成后,能够极大地集中这些资源,对于各个研究所的发展都是一个促进作用。以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重点的南京“两落地、一融合”战略,为前沿技术研发创造了新的爆发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正与南京江北新区、南京工业大学膜技术团队以股权为纽带,联合组建混合制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其中,膜所团队持股70%,而省产研院和江北新区各持股15%,并拿出持股收益的三分之一用于支持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省产研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南工大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百涛表示,“省产研院的体制机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技术开发的积极性。预期通过3到5年的努力,我们能引入50个创新团队,培育100家高科技企业,形成30亿以上的产业规模,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膜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科技成果无法有效地商品化、产业化,导致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出现断层,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现象。跨过创新“死亡之谷”,不仅需要解决转化环节的“搭桥助力”问题,还需要从源头上解决科研项目的产业关联度问题。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胡义东告诉记者,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我们就是要做高校院所不适合做、企业又做不了的事,打造专业苗圃,冲破创新“死亡之谷”,精心培植科学成果之苗长成参天大树。“新型研发机构是我们研究院最核心的使命,要把它建成代表江苏最高的水平、全国一流水平,要做颠覆性、原创性技术的开发。以我们产业研究院本部作为一个核心载体,吸引更多的创新平台来进行原创性技术的研发,这个集聚的效应会更加强烈。相信会为江北新区,乃至为我们南京和江苏,提供产业的技术的更有力支撑。”

  再过两年,省产研院固定场所将在南京江北新区拔地而起,一个立足江苏、辐射全国的科技产业园区应势而生,将成为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新科技地标。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对未来同样怀有雄心:“下一步江北新区将研究出台一批标志性、关键性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提升服务水平,助力新区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8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在加快本部项目建设的同时,把更多精力、资源、经费放到引进新的重大创新资源上,重点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协同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衍生孵化高科技创新型企业100家。此外,还要重点发挥已有海外代表(处)作用,新建2—3家海外窗口,持续引进全球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选聘15位一流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陆啸 杨时盛 宣晓庆 余丽莎 编辑/梁瑄)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