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水线”到“私人订制”: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打造“良师益友”导师制

2017年12月12日 17:03:00 | 作者:糜梦逸 姜晨 张文璟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史爸爸,我这学期拿到奖学金了,请您吃饭!”“乖孩子,钱留着自己花,有空回家让干妈给你做点好吃的。”“好嘞,史爸爸,那我周末早点回家!”这是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大三学生霍伶俐(化名)拨打的一通电话。霍伶俐口中的“史爸爸”并不是她的亲友,而是她的“专属导师”——该校外语系史志祥副教授。

  本科生有了“专属导师”

  据最近腾讯教育和麦可思研究院的一项调查,在校大学生中,35%的本科生和31%的高职高专生与任课教师每年联系不到1次。高校师生之间情感变淡、关系渐远,甚至出现鸿沟,已是不争的事实。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情绪:既然老师不要见我,我也不要见他。于是,大学课堂“讲话、看闲书、不理老师”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因为工作得不到认可而缺乏成就感,长此下去,不免产生职业倦怠,对教学缺乏激情和责任感;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得不到足够的情感交流和满意的知识收获而不断翘课。如此这般,恶性循环。

  为了破解师生间的这一尴尬现状,2015年底,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探索施行“良师益友”项目。2017级英语专业的每一位大一新生都有了他们各自的“专属导师”,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和学术引导作用,让导师个人所具有的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追求卓越、献身科学,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我们全系一届学生共有100多人,原则上每位导师指导2-3名学生,最多不超过4人,并且项目有严格的操作流程,报名、互选、匹配、跟踪、反馈,确保学生能够选到既合适又负责的导师。”纪乃旺书记告诉记者,“‘导师’一般都是硕博士研究生才能享受的“待遇”。现在,我们让大一新生直接享受硕士、博士一样的高规格、全方位指导。”

  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主任赵光慧表示,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的必经过程,而情感又是相互信任、相互约束的基础。教师只有和学生保持经常交流,相互之间才会产生情感,才会让师生之间形成温馨、和谐、亲近的关系,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才会事半功倍。简言之,就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进而“乐其道”,以此达到一种良性循环。

  走下“神坛”,亦师亦友亦亲人

  据记者了解,与大多数高校实行的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不同,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实行的是独具特色的“双辅导制”:既有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又有本科生导师在“导学导心”上进行有益补充。霍伶俐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和她的导师一家在玄武湖公园散步,她不住地为“良师益友”项目打call。

  两年前,霍伶俐从小乡村只身来到南京。面对陌生的一切,她如一头慌乱的小鹿迷失了方向。雪上加霜的是,霍伶俐入学不久便患急病住院,面临休学的风险,家中入不敷出,操劳奔波的父亲也重病倒下了。想到父亲和自己的健康问题,想到随时可能荒废的学业,还有家中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个不到20岁的花季少女陷入绝望之中。就在此时,她的导师史志祥副教授拎着一篮水果出现在她的病房门口。“就像电视剧主角一样自带光环,”霍伶俐笑着描述导师出现的瞬间,“他要求我乐观向上,学会照顾自己、照顾家人,还告诉我有任何困难都会帮助我一起解决。”在导师的鼓励下,霍伶俐经过短暂的修养,重新投入学习生活中。“后来我才知道,爸爸在病重时给导师打了电话,请求把我托付给他,没想到导师二话没说便答应了。

  真的不敢相信,神坛上的大学教授就这样走进了我的日常生活,成为我的亲人,我现在都叫他‘史爸爸’。”有了“史爸爸”的支持,霍伶俐很快找到了目标,学业突飞猛进。每逢节假日,“史爸爸”还会让霍伶俐“回家”吃饭。“师母的厨艺一流,弟弟对我也很友好,我们饭后常常像今天一样逛逛玄武湖,我在这里也有家了。”霍伶俐美滋滋地说。

  精准指导,培养方案“私人订制”

  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2015级的章玉兰同学连续两年获得专业第一的好成绩,常常担任英文活动的主持人,并获得过英语阅读大赛江苏省二等奖,是该校外语系当之无愧的“美女学霸小姐姐”。殊不知,这位小姐姐在入学之初曾经是一个一心想转专业的“调剂生”。

  “良师益友”项目启动后,导师孙杨杨毫不介意她的“军心不稳”。“章玉兰同学性格很开朗,乐于交流,而且认真严谨,我有信心她慢慢会爱上英语。”孙杨杨信心十足。在与导师的交流中,章玉兰不断地被激励着。“他从没试图说服我打消转专业的年头,但他润物无声”,章玉兰回忆道,“导师会为了解答我‘英语专业是不是边缘专业’的问题,彻夜写出1000多字的文章,既风趣又严谨,还很尊重我的想法。”学年过半,成绩优异的章玉兰获得了转专业的资格,但此时的她没有报名,她兴奋地感叹道:“我真的爱上英语了!”

  回忆起“良师益友”项目互选,霍伶俐表示自己很幸运,“选‘史爸爸’的人可多了,他是神坛上的史教授,我也不知道他当时怎么会看上我这种差生,可能是抽签抽到了我吧。”“史爸爸”却偷偷告诉记者,他选择霍伶俐并非偶然。“也有不少拔尖的孩子选择我,但我认真研究了孩子的档案后选择了霍伶俐。我也是穷人家的孩子,曾经背井离乡独自求学。我的经历想必对霍伶俐这样的孩子会更有启发,能够更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

  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党总支书记纪乃旺表示,在大一新生入校后,院系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为学生配备专属指导导师,精准化、订制化培养正是“良师益友”项目的题中之意。“项目进入了第三年,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只有让学生找到有针对性的‘培养皿’,才能让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得以铺开。”

  据悉,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良师益友”项目在今年还首次引进了企业导师、家长导师,力求在家庭、院校、社会之间形成合力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化水平,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今后,该校外语系还将尝试引入外籍本科生导师,与中方导师一起助力每个“细胞”健康成长,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