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回归纪念银器“母与子”展现了香港与祖国大陆之间的“母子”情怀。它的设计者靳埭强,是香港著名的平面设计师。
靳埭强的工作室不大,与其说是工作室更像是杂货铺。玲琅满目的大小物什摆了好几层,桌上,柜子上都有。不少都有些年代了。靳埭强说这些小东西是他的“药引子”,设计遇到瓶颈时,随手拿起一件把玩,灵感就来了。
而这些东西中,最让你意外的竟然有近千把尺子。而这些尺子,曝光率可不低,不少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靳埭强说,“尺子”是他生命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之一。靳埭强人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职业的转变。追溯自己的起点,靳埭强喜欢从15岁说起。那是1957年,生为长子的他在广州念完初中二年级后,前往香港与外出谋生的父母团聚。因家境拮据,他选择入行成为一名裁缝学徒,学做西装。针线穿梭、尺剪相依的日子一过就是整整10年。“为别人量体裁衣,除了要‘合身’,另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要学会揣摩顾客的心思,打造适合他们同时也被他们欣赏的款式,而不是简单将自己的审美一遍遍复制给不同对象。”靳埭强说,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不仅让自己对设计本身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也为以后自己在设计之路上越走越顺提前修炼。
1967年,靳埭强开始从事设计工作,并创办了设计公司,作品屡获奖项,他本人也成为驰名中外的设计师。至今,靳埭强仍旧秉持做裁缝时“合身”的原则:“漂亮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最好的设计是那些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设计。”
第二个转变是思想的转变。喜欢靳埭强海报设计的人会发现,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红点”。红色彩墨开始在宣纸上慢慢被吸收,又晕化开来的同时,是散发光芒的太阳,又是在滴血的伤口,又是无限母爱的乳头,亦是一颗炙热的心。
靳埭强说,现在自己已经退休了,大量的时间会用来教学或者做公益,因为他希望年轻人能少走弯路。
其实,靳埭强自己的设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进入设计行业之初,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认为设计就是“包豪斯”,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是西化的,但是很快他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从小深受中国文化给养的他,开始尝试把中国水墨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而这样的尝试很快让靳埭强在世界的设计舞台上脱颖而出。
“美国设计师保罗.兰德曾经告诉我,中国人就应该把中国文化发扬广大。”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设计融合。“中国人就是靠着传统文化这座大山生存的,这是灵魂和血脉。”在他看来,无论设计师或艺术家,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他要在中国的文化之中寻回自己的根,创作起来便意念无穷。
值香港回归廿周年之际,由江苏省委外宣办、南京市委外宣办、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南京广电集团《艺事荟》策划,荔枝新闻、新浪江苏等多家媒体参与,共同发起“双城荟”宁港两地四十位知名艺术家对话,相关展览将于6月30日起在南京德基广场展出。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