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这个新技术让我可以恢复到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真是太好了。”今天(4月28日),记者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了解到,4月27日,经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邵永丰教授团队应用国际先进的“干瓣”技术成功为患者范先生置换“心门”。据悉,此次应用为江苏省首例。
危机:26岁“健身达人”主动脉瓣叶少一个
26岁的范先生是南京农业大学的一位在校博士生,因专业需要常去野外考察,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健身达人”。今年以来,范先生运动后经常感觉出现胸闷气喘症状,于是前往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
经检查,发现范先生心脏出口的部位,原本应该由三个瓣叶组成的主动脉瓣却只有两个,诊断为因“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导致的先天性心脏病。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丰教授介绍,相较于正常的三叶瓣,范先生的这种二叶瓣钙化、老化的速度更快,通常在50~60岁就会因严重瓣叶钙化引发瓣膜狭窄或瓣膜关闭不全,也有部分患者提前。
邵主任表示,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耐量的逐渐减低,活动以后胸闷气喘,甚至在休息时也可能出现胸闷气喘的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心肌肥厚或心脏扩大,带来不可逆的改变,因此亟需通过外科手术置换病变的瓣膜。”
两难:因年轻又爱运动,人工瓣膜选择成难题
手术方案确定后,接下来的难题就是置换的瓣膜如何选择。据了解,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人工瓣膜有机械瓣与生物瓣两种,通常选择依据为患者年龄,例如:65岁以上患者建议置换生物瓣,50岁以下患者建议置换机械瓣,50~65岁患者机械瓣和生物瓣均可以考虑。
“以年龄为依据主要是由两种瓣膜的性能决定的。”邵主任介绍,机械瓣是由热解碳镀层的复合材料制成,虽然经久耐用,但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且每隔一到两周就应到院监测凝血功能;而生物瓣由猪瓣膜或牛心包等生物材料制成,虽更接近于人体瓣膜,不需要终身抗凝,但存在一定的使用寿命,大约10~15年后,瓣膜就可能衰败,需要再行开胸手术处理。
“但个体化治疗的今天,我们选择瓣膜也需参考患者个体情况。”,邵永丰主任表示,针对范先生而言,26岁的年龄理应选择耐用的机械瓣膜,但其因专业原因需野外考察、个人又热爱运动,若过程中出现磕碰,那么范先生可能因服用抗凝药物而出现不可控的出血症状。
“另外他本人也反映平时经常流鼻血,那么服用抗凝药也会加重此情况,严重时可影响其日常生活。”邵主任说。最终,范先生结合自身意愿及医生建议,决定置换生物瓣。
新技术:专家团队应用“干瓣”置换,“可扩展瓣架”避免二次开胸
虽然已决定置换生物瓣,但范先生的父亲仍有所顾虑,“毕竟他今年只有26岁,置换生物瓣10~15年后,这个瓣膜可能会衰败,还会需要行二次开胸手术,重新置换一枚新的瓣膜。我就想,有没有一种生物瓣,使用时间更长,衰败后还不需要做开胸手术呢?”
范先生父亲的顾虑,也是医生及生物瓣膜研发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巧合的是,今年4月初,江苏省人民医院最新引进了“干瓣”技术,这种最新一代的生物瓣膜刚好适用于范先生及其家属的需求。
据邵永丰主任介绍,传统生物瓣需要保存在戊二醛固定液内,而范先生使用的新一代瓣膜采用特殊的甘油化处理技术来保持瓣叶组织湿润完整,无需保存在固定液内,从而得名“干瓣”。
“这种处理大大提高了瓣膜的抗钙化性能和使用寿命,最新的COMMENCE研究随访结果显示,该瓣膜5年‘零衰败’。”邵主任同时强调,该“干瓣”瓣膜在设计时采用了最新的“可扩展瓣架”技术,使得该瓣膜可用于“瓣中瓣”置换,“也就是说,只要这个‘干瓣’大小足够,那么在衰败后,即可通过微创介入方式,在原有瓣环内置入一枚新的生物瓣,无需再次开胸手术。”手术当天,范先生成功使用了“干瓣”置换“心门”。
(来源: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汪乐萍 通讯员/何雨田 顾嘉玺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