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美国出现“僵尸鹿”的新闻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大家都很好奇朊病毒是什么病毒。今天(12月27日),江苏疾控进行了权威解答。
据新闻报道称,11月,黄石公园一具鹿的尸体检测出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朊病毒呈阳性,这种疾病会导致鹿的体重减轻、跌倒,并出现精神萎靡和神经系统症状。有人将其称为“僵尸鹿”病。北美、加拿大、挪威和韩国等地的鹿身上都发现过这种病毒。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说法,“僵尸鹿”病是一种朊病毒导致的“慢性消耗性疾病”(CWD),会对鹿、驯鹿、梅花鹿、驼鹿、麋鹿等动物造成影响,迄今为止尚无人类感染该病的报道。
听名字,大家可能想到了电影《釜山行》里的画面……不过,大家不用恐慌哈!这个病并不是现在才发现的,人类已经发现超过半个世纪了。这个“僵尸鹿病”学名叫做“慢性消耗性疾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 CWD)”,本质上是鹿科动物的一种高度传染性朊病毒病,在北美许多种圈养和野生的鹿科动物中都发现过这个病。为何叫“僵尸鹿病”?这是因为朊病毒会导致宿主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出现变化,使鹿出现站不稳、流口水,神志不清,不怕人,甚至盯着人看的情况。因为症状看起来跟影视作品中的“僵尸”相似,所以人们也称CWD为“僵尸鹿病”。CWD这个病最早是196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的,但是当时并没有确认病原体是什么,十几年后研究人员通过尸检发现,这些鹿大脑的病变类似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但也没有发现特定的病毒或者细菌。而直至1982年,UCSF的研究人员Stanley Prusiner发现朊病毒后(后因此发现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CWD的病原体才被确定为朊病毒中的一种。
对朊病毒有所耳闻的人,可能想到疯牛病,是的,疯牛病同样是朊病毒导致的疾病,曾经只在牛身上传播。朊病毒又称朊蛋白(Prion),严格来说它并非病毒。是1982年美国生理学家普鲁辛纳发现,将这种病原体命名为prion,实际上,更准确的翻译或是朊粒。学过高中生物的人都知道,病毒的基本结构是一段核酸外面包裹着蛋白质外壳,而朊病毒仅仅有蛋白质结构,不含核酸。朊病毒具备卓越的稳定性,即使170℃的高温也难以灭活;紫外线、电离辐射、甲醛等常见物理化学灭活方式也难以奏效;甚至是蛋白酶也不能完全使其失活。因此,食用感染动物的肉是有可能传播这种病毒的。但这种传染有“种属屏障”限制,限制度取决于宿主蛋白和外源序列同源程度。
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和疫苗可以应对朊病毒。已知的朊病毒相关疾病大多由同类相食引发(比如库鲁病,弗雷部落有分食去世同伴的习俗),这或许是为生物量身订造的一种禁忌。最后要说的就是,关于“僵尸鹿”是否会感染人的问题各位小伙伴确实不用太过担心。呼吁大家做到以下几点:1、不吃野味,避免与野生动物有过多的接触;2、不吃来路不明,未经监管机构检验检疫的肉,只购买有合法来源的动物及动物制品;3、食品商家在包装、售卖鹿肉前,应检测其是否被“僵尸鹿”病毒感染,如果确定被感染,千万不要兜售;4、大众不要随便食用未经检疫的鹿肉食品,小心驶得万年船;5、不吃人肉。
(《零距离》记者/刘舒 通讯员/苏疾控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