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宜进补,但不是人人都适合滋补。12月25日,记者获悉,近日,苏州中医专家表示,近期有不少脾胃功能弱的市民,因对“补脾胃”理解偏差,采取了不当的冬补方式,结果适得其反。
“在脾胃病科门诊上,近年来有个较大的变化:周六、周日来就诊的患者数量显著增加。”全国名老中医药专业学术经验继承人、苏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朱惠萍表示,一方面,患者多为青壮年,工作日没空来医院,需关注消化系统疾病的年轻化趋势;另一方面,病情可以拖到周末再就医,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患的消化系统疾病多为慢性。
朱惠萍告诉记者,上述就诊患者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脾虚者。“脾作为五脏之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中西医对脾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她进一步介绍,在中医学看来,脾主运化、主统血,被称为“后天之本”“中焦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更有“脾不可伤也,伤之则死”的论断。而在西医学看来,脾脏是人体过滤和储存血液的免疫器官之一,如果发生病变甚至可切除,这与中医观点大相径庭。
特别在《内经》等医籍中提到,脾对水谷等饮食物的“运化”作用,是生长发育的能量和物质基础,不可替代;同时脾通过这种作用与四肢、肌肉、口、脏器等产生一系列密切联系。后世医家李东垣更是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重要观点,强调治疗诸病均需注重健脾理脾。
“中医所指‘补脾胃’,并非一味滋补,而是让脾胃运化吸收功能更顺畅。”朱惠萍表示,冬天是脾虚者“雪上加霜”的高发期。不少市民为“补脾胃”,未经辨证盲目网购膏方滋补,服后“虚不受补”,反而阻碍运化,吃不下饭或是拉肚子。她建议这类人群在进补前先调整脾胃功能,比如吃膏滋药前可服用“开路方”,“理顺”脾胃运化,助力膏方更好发挥效果。
从全国名老中医黄一峰,到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光荣教授,再到江苏省名中医葛惠男教授……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临床专科,苏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历代领军人物坚持传承、创新、发展吴门医派学术思想和经验,坚持中西医并重,专科建设日益深化,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多年来,该院开发了不少简、便、廉、验的“明星自制药”,受到市民欢迎。其中,与脾胃病相关的有健脾合剂、消化合剂、胃炎丸等。“前二者属于健脾经验方,适合脾胃功能较差的市民;后者则针对性更强,适用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朱惠萍表示,脾虚者还应积极调整饮食结构,水果凉物、甜腻食品少吃,以防滋腻碍胃;同时注重情志护理,避免精神高压、思虑复杂,以防加重脾胃不适。
(《零距离》记者/胡艳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