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三天多,我们家属已不抱希望了,但得知我父亲被找到的那一刻,全家人都欣喜地落泪了,我悬着的心也踏实了。作为家属,现在唯一想表达的就是对警方的感激……”今天(12月12日),南京警方发布了一起利用大数据技术寻回走失老人的警情。
12月4日晚,家住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的一位市民报警求助:其85岁的老父亲外出后一直未归,因长期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走失可能性极大。
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开发区派出所接到报警后,立即上报江宁分局指挥中心,启动失联人员紧急查找机制,与时间赛跑,指派警力前往现场全力查找失踪老人。“如今正值冬季,夜间天寒地冻,失联人员是一名高龄老人,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必须争分夺秒开展查找工作……”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开发区派出所中队长曹佳佳告诉记者。
因老人外出未携带手机,无法联系也无位置信息,给查找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江宁分局与市公安局“寻人”专班同步开展工作,一方面通过家属提供的老人照片等信息,依托“平安守望点”、社区微信矩阵群等转发收集线索;另一方面通过视频监控查找老人踪迹,在每个消失的点位周边现场寻找。
当晚,搜寻警力以居住地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开展工作,经调取社会面视频监控发现,老人步行至秣陵街道一公交站台后消失,失去了踪迹……夜深了,但寻找行动一直在持续,民警不愿放弃任何一丝线索。
江宁公安分局刑警大队第二侦查专业队中队长陈瑞卿根据线索通过监控画面查找发现老人踪迹,但视频上光线不佳、老人迂回徘徊,查找几度陷入僵局。民警们一夜未眠仍未确定老人最终落脚点。老人出行漫无目的、毫无规律,时而乘坐公交车,时而走进农村偏僻小道,时而又在陌生地段停留数小时,在监控视频中频频消失,查找工作进展困难。从不断汇聚而来的视频中,警方发现,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步行了6个小时的路程,先后转乘5辆公交车,在10余处停留,目的就是想找到回家的路。“寒潮即将来袭,老人穿着也相对单薄,每多一秒就多一分危险,我们和家属一样的焦急!”陈瑞卿说。
经过连续三天奋战,调看老人行踪周边130余路监控,70余小时视频,30余点位走访询问,对老人最后出现的位置开展搜索,最终成功明确老人在江宁区王山村附近消失。但该处位于乡村,地形复杂、山林茂盛、野草丛生,视频监控条件相对薄弱。江宁分局立即调派特巡警大队无人机战队参与查找;刑警支队连夜派遣警犬队火速驰援,通过“空中+地面+搜救犬”手段,组织近百人对王山村周边农田及12处蔬菜大棚开展地毯式排查。
民警们克服寒冷天气,钻树丛、跨河沟、爬山路,地毯式搜寻。“老人最后出现的影像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根据以往寻人的经验,天气寒冷老人极有可能在一些掩体下躲避。我们以最终消失点位为中心向外开展地毯式排查,层层扩展,层层见底,水沟、废旧厂房、田埂、杂草丛任何一处都不放过。”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陶吴派出所副所长殷超说。
最终,12月8日上午,在江宁区横溪街道一荆棘田沟内发现了走失老人,老人躺在地上,一直没有吃东西喝水,精神恍惚已经十分虚弱。这时,距离警方开始寻人,已经过了整整85个小时。
家属得到消息立刻赶到现场,激动地说:“作为家属,现在唯一想表达的就是对警方的感激,连续几个昼夜,亲身感受到公安干警们大公无私、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生命安全,这真的是救命之恩,我们全家都将永远感激!谢谢,辛苦了。”
记者了解到,2022年11月起,南京警方建立三级响应“寻人”处置盯办机制,该机制坚持对走失警情秒级响应,合力作战,第一时间分析判断走失、出走的时间、地点、原因,确定搜找范围,组织街面巡防警力全力查找。截至目前,南京警方通过该机制已帮助寻回1.4万人。
在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记者看到“走失人员查找”专班人员依托智能指挥调度系统,建立了“一警一小组”机制,每起走失警情同步建立工作群,成立“专班+分局+现场”即时响应小组,第一时间互通被寻人显著体貌特征、现场查找线索等信息。
南京警方还将走失警情分为A、B、C三个响应级别,其中A类为疑似被侵害人员,第一时间启动案件侦办流程;B类是14岁以下未成年人、8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困难群众,由市局专班直接调度,会同属地分局处置;C类为心智正常的成年人,由属地分局先期处置,市局专班实时赋能、全程盯办。
“通过紧盯走失警情接报询问、现场处置、研判赋能各个环节,处置效率大幅提升,现在每起走失警情处理平均用时不到两小时。”南京警方“走失人员查找”专班有关负责人刘健说。
警方提醒: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广大市民要多关注家中老人的动态,外出时为老人做好御寒准备,并尽量陪同;在日常生活中,应经常性为老年人宣传普及安全知识,预防走失事故发生,并主动为老人佩戴紧急联系卡等身份标识,写上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让老人走失时能尽快获得帮助。
(江苏新闻广播/索浩阳 通讯员/宁宫新 谢捷 王海丁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