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12月13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从“一日”到“一年”;从“一馆”到“一城”;
个人记忆,家族记忆,国家记忆,世界记忆。
十年,我们守护着“不能忘却的记忆”,从记忆到共识,从共识到行动。
江苏新闻广播特别策划:《十年!为了和平的未来》。
生活中,他们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们成为了“无所不能”的志愿者,通过志愿讲解、翻译史料、关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数年如一日,用行动诠释对历史的铭记,传递对和平的热爱。
纪念馆和平广场上,来自芳草园小学的和平宣讲小使者朗诵诗歌
“古城墙下的二月兰,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当红梅遭凌辱、雪松被虐杀……”今年4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广场上,一群来自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和平宣讲小使者朗诵着著名诗人冯亦同撰写的诗歌《紫金花》。这群平均年龄10岁的孩子们,是紫金草志愿者中最年轻的团体。芳草园小学学生王菁晨说:“之前参加过朗诵《江东门的钟声》、历史记忆传承活动、学雷锋日活动,我将铭记历史,把珍爱和平的理念传播出去。”
1994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立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最初只有60人,人数逐年递增。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缅怀历史的同时也鼓舞了更多人踏上志愿者的道路,守护世界记忆。截至今年7月,已注册的紫金草志愿者总人数达24052人。
“我们中国人的记忆也要成为世界的记忆。过去在接待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外国友人和全国各地的观众,通过讲解让大家共同学习历史。”说话的是紫金草志愿者李国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她说:“我有责任做好这项历史传播工作。”
紫金草志愿者李国荣在馆内讲解
志愿服务以来,60多岁的李国荣坚持每周到馆4次,接待观众数10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1500天。她认为,人人都有责任传承这段真实的历史,鼓励后辈发奋学习、振兴中华。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的新闻图片
志愿者队伍里,还有一批历史当事人的身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曾在纪念馆内担任志愿者14年,直到去世,老人累计讲解时间超过4000小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赵斌是馆内首批志愿者之一,去世前还在馆内义务服务……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李真铭
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年事已高,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接续讲述。历史记忆传承人李真铭说:“这段历史中国人真不能忘记!现在幸存者最小的也接近90岁了,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历史真相原原本本传给下一代。”
2008年,纪念馆有了第一位日本志愿者黑田薰。从那时起,纪念馆逐渐汇聚了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紫金草国际志愿者。他们为外国观众提供专业讲解,为纪念馆做好史料翻译和国际传播,不断加固这段人类共同的记忆。
留学生艾萨克
来自东帝汶的留学生艾萨克常常到纪念馆参加活动,把在南京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们,“我们国家的人原本并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但通过不断介绍讲述,我的家人、菲律宾、澳大利亚的朋友们了解了这里曾发生的事。”
留学生李度宪
来自韩国的留学生李度宪曾参加了纪念馆的书法沙龙活动,通过书写传递和平愿景。他说:“历史不可改变,但我能通过志愿者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这份当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记忆传递出去。”
馆校共建国际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精神微光成炬,薪火相传。今年4月,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南京邮电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等10多所高校,与纪念馆开启馆校共建国际志愿服务项目。
三位紫金草文化传播使者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黄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外教Chaman Gul成为紫金草文化传播使者,他们将在各自领域为南京发声、为和平发声。黄荭表示,作为一个法语译者,将用擅长的外语去说好南京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承担起传承记忆的责任。
志愿者为幸存者艾义英穿上新衣
2018年11月起,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进行合作,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康呵护服务”活动,为幸存者送去关爱与呵护。今年7月,安徽滁州学院到纪念馆参与志愿活动……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不断涌入。志愿者的队伍愈发庞大,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正一同担负起传递历史、守护和平的神圣使命。
(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编辑/徐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