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2011学院迎来建院10周年。学院邀请校友返校,来自海内外2011学院的校友齐聚南工大,共叙师生情谊,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等领域,为2011学院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2013年,南京工业大学成为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并以此为契机成立了2011学院。学院通过“两制三化”育人模式,也就是“全员书院制、全程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以及“小班化、个性化、全球化”教育模式,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返校期间,南京工业大学2011学院以“同叙书院校友情,共谋未来新发展”为主题,举办校友讲坛活动。
“2011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了多门丰富且具有创新性的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院2018届毕业生,现东南大学博士后殷聪聪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要以课堂教学为首要任务,不断夯实理论基础;要加强科研锻炼,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思考;要推进学科、科创等竞赛与科研活动同进步,双向赋能、共同进步。2011学院2020届毕业生,现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周桐表示,应继续加大学生参与的各类竞赛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覆盖面,有效提高综合竞争力。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认清自己的‘硬实力’,寻觅适合自己的良师至关重要。”2011学院2021届毕业生,现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冒李娜认为,2011学院“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更全面地认知自我、寻找合适的导师至关重要,要继续坚持并推广至更大的范围。
2011学院2020届毕业生,现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谈钰戎建议,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全球化时代,在校期间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在多元化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能够突破国籍、学科及专业限制,拓宽学习的视角和方法,增加创造新的多元化、跨学科、国际化对话的无限可能。
2011学院2023届毕业生,现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邵毅,结合个人对集成电路行业的认识,建议本科期间多了解学科前沿,尽快找准自我定位,确立长期和短期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努力实践。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2011学院的学业导师们充分肯定了校友取得的优秀成绩,希望他们继续深耕个人领域,和祖国、母校同频共振,常“回家”看看,持续发挥好校友的育人功能,更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011学院党总支书记米展表示,“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不仅是时代之需、高校之责,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题中之义。”2011学院作为荣誉学院,始终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已经培养了7届共700余名毕业生,育人成效显著,历届毕业生初次升学率达73%,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参与率近100%,学生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总决赛金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省级及以上奖项598项,学生发表SCI论文130篇,申请专利65项。
(江苏教育新闻/戴增超 通讯员/董亚楠 邵怡田 范雨杰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