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30周年。近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融媒体宣传活动走进镇江,聚焦30年来教育现代化的镇江成绩单。
一校多品 丰富孩子校园生活
早上10点多,在镇江市中山路小学食堂,五年级的学生们头戴厨师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着包饺子。五(1)班学生潘越说:“学校安排了很多和劳动课程,除了包饺子,我们还会剪纸。我很喜欢这样的课程,可以动手很有趣。”
六(2)班教室,老师正带着学生们上语文课,大家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心地比拼竹节人。“这节课是我们语文教材六年级上的第三单元《竹节人》,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孩子们去制作竹节人,玩一玩。我们让孩子们在家完成了这样的任务,并且带着自己的竹节人在课堂、课间一起游戏。在实践中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动手能力。”语文老师巫蓉说。
“我们努力拓展学习边界,让学习场景不止于教室,教育资源不止于书本。”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陶静介绍。
镇江市中山路小学立足儿童立场,不断优化调整课后服务。不仅携手博物馆、高校开发 STEAM 课程、家乡课程等,还按照儿童需求对课后服务课程进行整合升级,融入常规课程、突出特色课程、重视兴趣课程,让课程设置多样化、课程内容差异化、课程结构合理化。陶静说:“在这些丰富多彩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和老师都发生了变化。不仅老师更爱学习,孩子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幼儿园去小学化 助力孩子快乐童年
下午2点多,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忙碌”了起来。老师们利用幼儿园特有资源给孩子们创设不同游戏区域,有的去“池塘”玩水,有的在草地上角色扮演……幼儿园副园长凌云霞说:“这边是生态园,一个很有趣的小山坡,孩子们最喜欢玩的区域。还有这块是户外建构区,也是对建构游戏的一种户外拓展。我们提供的积木有各种形状,各种大小,孩子们利用积木进行搭建,可以搭建飞机、大桥、房子等。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是自主搭建,有的是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提高空间思维、人际交往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游戏可以发展孩子多元化的能力。”
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要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如何让孩子们在幼儿园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老师们以游戏为依托。“我们幼儿园很早就开始尝试课程游戏化了,2006年、2007年开始有建构游戏。随着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行,幼儿园的硬件也得到提升,我们对材料进行优化。以前我们是在室内,用小的玩具进行搭建,现在用专用的建构玩具,可以满足孩子们探索需要。”凌云霞说。
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杨华俊说:“一日生活皆课程,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杨华俊介绍,在这所幼儿园,孩子们从早晨入园开始,教育就在发生。教育意图是润物无声、自然而然融入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该园遵循“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发课程资源、以资源改造教育内容、系统建构自然生活课程,演绎了幼儿园自然生活课程回归真自然、真生活的实践样态。
句容市教育局副局长孔庆俊说:“江苏教育现代化的30年,在我们基层来说,是乡村幼儿在园生活实现新样态的30年,是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形象重塑的30年,是乡村幼儿教育生态重构的30年,也是乡村学前教育在党领导下高质量发展的30年,我们实现了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的转变。”
聚焦教育“发展质量”这一核心,镇江已实现“两个前列”:一是各项重要监测指标占比居全省前列。全市各学段毛入学率,全部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9%以上,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均为100%。二是各个学段育人质量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学业水平质量监测水平全省领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稳居全省前五,其中,镇江高职校连续11年列同类学校第一。全市健康学校金牌校创建率、艺体展演总成绩居全省前列。大一新生体质健康抽测成绩从全省第四上升到全省第一。镇江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黄科文表示,镇江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早在1995年,镇江就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双基”历史性任务,按照“对标苏南、总体领先”的思路,向教育现代化迈出了“三大步”。对照全省“公平共享、全面多样、适合契合、卓越创新”教育先行示范高地建设目标,镇江教育现代化还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必须始终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民生上抓教育、规律上办教育,全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江苏新实践贡献更大“镇江力量”。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佳佳说:“从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到现代学徒制改革,从教师‘县管校聘’到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从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国家试点到‘双减’政策省级试点,镇江教育以改革落实国家重大政策部署,以改革解决教育现代化重大难题,以改革回应社会群众教育关切,造就了一个发展环境最好、质量提升最快、百姓受益最多的最佳历史机遇期。”
(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编辑/徐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