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供给多元化,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才更牢。在江苏的田间地头,“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收获满满、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我省各地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供给体系,持续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盐碱地改良对于提高粮食产能来说,不仅潜力巨大,而且意义重大。金秋时节,盐城市大丰区近海盐碱地上,耐盐碱水稻已进入收获期。江苏大丰华丰种业种植基地负责人高青介绍,当地通过与国内知名院校、农科院所合作,引进耐盐水稻新品种,加上先进的种植管护模式以及去碱化技术,使盐碱地得到进一步改良,让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沃野千里。
“预计今年的产量,达到1400斤每亩,较去年增加了100斤每亩左右,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将继续推广这一技术,让耐盐水稻新品种,在更大的盐碱地上种植,进一步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高青说。
大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大宗粮食、油料、饲料作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江苏深入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今年是江苏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二年,全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面积达115.7万亩。
在徐州市睢宁县岚山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示范区,玉米和大豆一高一低有序排列,长势甚是喜人。收获机在田间驶过,大豆和玉米同时被卷入机仓。今年,徐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从播种、施肥、植保到收割全过程机械化生产作业,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陈巧敏表示:“我们希望在徐州,在我们江苏的大地上,通过玉米大豆种植生产机械化,能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包括西南片区相似的一些区域做一些示范推广。”
江苏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孕育了丰富的蔬菜种质资源,我省也成了全国地方特色蔬菜品种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蔬菜生产稳居全国前列。
多地利用设施农业立体化种植,向土地要效益。在南通如东长沙镇富盐村,种植大户通过建起恒温恒湿的高科技菌房,依托数字化系统,科学调节适配菌菇生长的各类气体浓度,达到四季出菇的目的,一年四季可采收10批,平均一张大棚产菇2000公斤。基地负责人葛银春介绍:“接下来我们将新建二期大棚和标准厂房基地,对草菇和食用菌进行深加工,进行罐装和袋装加工。”
深入落实“大食物观”,江苏还将视角从田间地头转向江河湖海。就在10月底,江苏发布了《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将海洋渔业作为海洋十大产业之一,并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在做强特色、补链延链、拓展空间、科技赋能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大力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为端牢中国饭碗、构建多元供给不断贡献力量。
(江苏新闻广播/孙昕 盐城台 徐州台 如东台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