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董先生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幸亏有了南医大二附院这些‘工程师们’,我的‘人生电脑’才得以在‘关机’之后又‘重启’,让我捡回了这条命。”原来董先生突发心梗,生命垂危,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多个医疗团队的通力协作下,终于又重新站了起来。
400个高抬腿后,他心梗了
据董先生回忆,9月18日的下午,他在南医大二附院萨家湾院区看牙,看完之后需要观察一下。因为平时就有锻炼的习惯,他想着反正等着也没事,就原地做了400个高抬腿,以此来活动一下筋骨。可是做完没多久,他突然感到胸口疼痛,胸闷喘不上气,大量冒虚汗,无数的压力向四肢末端的手指脚趾涌去。他赶紧找医生求救,一位医生立即将他送到了急诊科。通过心电图检查,提示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二附院萨家湾院区急诊科丁红主任立即组织抢救。这时,董先生还处于半清醒的状态,听到医生不停地指挥各种仪器监测和药物的使用:吸氧、抗凝、抗血小板……并予心电血压监护,还帮他打电话联系家人。
病情危急,紧急抢救
当天晚上19:45,董先生突发意识不清,脸色青紫,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发作,医生立即给予电除颤及胸外心脏按压。20分钟内除颤了3次!丁红主任立即通知心血管中心的张博晴主任和ICU的孙立群主任。
当天晚上张博晴主任为董先生做了冠脉造影,发现最严重的地方血管狭窄达到95%,“基本上不通了”。用球囊扩张血管后重复造影,虽然显示血管的闭塞段开通,但血栓负荷重,反复抽吸血栓,多次抽出大量白色、红色血栓。在孙立群主任的建议下,置入了IABP(主动脉反搏球囊)至降主动脉以此来稳定病情。手术完,董先生身上连着各种仪器和管道,转运必须小心翼翼,在十多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协助下,其被安全转运到二附院姜家园院区ICU。
病情起伏,峰回路转
血管没能再通,心功能随时有恶化可能。孙立群主任一直监视着各种仪器的数值,调整治疗方案。次日下午15点,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的EF值只有20%(EF值代表着心脏射血分数,正常值是50%-80%),数值在不断下降,心功能越来越差,其它脏器也随之开始出现问题。必须寻求新的解决办法,ECMO是最好的办法。孙立群主任给董先生解释,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支持,以维持患者生命。用上ECMO,就可以让本身已经“受伤”还要“带病工作”的心脏减少工作量,慢慢恢复。
董先生说,当连上ECMO之后,瞬间觉得整个人都放松舒服了。针对董先生的情况,医院专门组织了全院大会诊,二附院顾民院长亲自主持,指示ICU组建会诊群,及时反馈病人信息,以此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党委季国忠书记也到现场了解病情给出建议。第7天,董先生再次被护送到DSA室,造影并成功置入前降支支架。9天后,他的情况逐渐好转,心脏EF值上升到40%,在充分评估和完善准备下,成功撤下ECMO机器。紧接着第十天撤下了IABP。在随后的几天里,董先生严格按照医嘱要求进食,每天控制800ml的喝水量,保证身体排出的水份比摄入的多,给心脏减轻负担。第16天,随着床边康复的逐渐增加,他终于可以下床坐着轮椅走出病房,当看到窗外景色秀丽的小桃园,那一刻,董先生说,“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
现在,董先生已经可以自己下床活动。他说,非常感谢急诊丁红主任团队、心血管中心张博晴主任团队、ICU孙立群主任团队以及为他会诊的各位专家和团队。他这部“电脑”突然“关机”,没想到还能被大家想办法救回了。
孙立群主任介绍,像董先生这样的突发情况,过度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诱因。如果出现胸骨后疼痛、恶心、呕吐、大汗、气短、呼吸困难等心梗的迹象,可以先卧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果出现心脏骤停,一定要在4到6分钟之内进行心肺复苏术,并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抢救。
(《零距离》记者/王华素 通讯员/顾颐菲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