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东南大学获批的全国首批试点牵头建设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成立。眼下,首批招收的140名硕士研究生已入学报到,将按照个性化方案进行培养。今天(9月13日)下午,东南大学召开国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针对卓越工程师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进行解答。
从招生、培养到毕业 企业全程深度参与
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把“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作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内容,为工程师队伍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去年9月,教育部提出将成立首批18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东南大学是全国首批10个高校牵头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也是江苏省首批唯一的建设试点单位。
今年6月,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希望以此来破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加快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眼下,学院首批招收的140名硕士研究生已全部入学报到,管晨龙是其中一个。
“报考卓越工程师学院,是为了让自己接触到实用性更强的专业知识,从而将所学所得更好地应用到实处。”研一新生管晨龙选择了学校电气工程学院的老师作为他的校内导师,这与他的本科专业方向一致,企业导师则来自南瑞国网电科院。
“企业导师对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同时给予了一些专业方向的建议。我对企业导师的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十分期待接下来的新学期。”
相较于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卓工人才培养有何创新模式?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刘志远回答道,学院致力于实现校企的“四共”“四通”机制,即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
“我们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统筹本硕博专业课程,联合企业共同建设涵盖相关领域的系列专业课程,同时,在重点专业领域的龙头企业聘请一批业务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技术型专家为校外导师或兼职导师。”
完善工程师培养体系 培养更多更“管用”的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培养对象应该按照什么专业继续学习并完成学业,以及,如何激发他们在实践中的创新活力等,都是工程师培养中应完善的地方。
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学生需完成硕、博士阶段的学科学习,论文合格后才能取得相应学位。针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学生,该如何考核?刘志远表示,卓工学院设计了以“项目制”为基础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导向和行业标准,以提高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和独立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能力为核心,将工程新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开发、新装置研制等作为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
“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在企业科研实践累计不少于1年;博士研究生学制四年,在企业科研实践累计不少于2年,保证卓工人才解决工程中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刘志远说,该培养模式由合作企业围绕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列出技术问题清单,作为工程硕博士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开展“项目制”团队指导,研究生论文选题、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等关键培养环节,由团队专家共同把关。
东大卓工学院再升级 2024年招生计划翻一番
近年来,江苏省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但是,“工科理科化”现象、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也引发业内人士的关注。
“通过具有应用导向的针对性卓越工程师培养,希望每名研究生都能成为理论功底扎实、工学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国际视野宽阔,扎根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的卓越工程师。”
刘志远透露,当前学校学院正在制定2024年招生方案。明年,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将扩招,计划招收约300人,覆盖学校约18个专业。
(江苏新闻广播/刘正则 通讯员/唐瑭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