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大的小宝宝宁宁(化名)最近两天哭闹不止,开始爸爸妈妈不知道原因,这两天发现她总是无意识抓挠耳朵,耳朵被挠得红彤彤的。着急的妈妈带宝宝来到医院,医生开出了宽频声导抗的检查,经检查,宁宁被诊断患有中耳炎。
幸好及时发现和治疗,宝宝很快就痊愈了,担心不已的妈妈也放下心来,不过妈妈心里也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小宝宝会得中耳炎呢,怎么知道宝宝得了中耳炎,宽频声导抗检查是什么,它比传统的检查好在哪里?这些问题今天我们请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孟黎平为大家解答:
为什么宝宝更容易得中耳炎?
家长应密切注意观察,找到宝宝频繁挠耳朵的原因,其实挠耳朵背后的病因最常见的是中耳炎,其他疾病如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耳廓湿疹等。相较于成人,婴幼儿患中耳炎的几率要大的多,这和宝宝特别的生理解剖结构有关。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一个重要的中耳结构:咽鼓管。中耳是一个由鼓膜封闭的含气腔,咽鼓管就是沟通中耳与咽部的通道,起到平衡中耳压力、引流等作用。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在感冒时,特别是擤鼻涕时,会有耳朵闷胀的感觉,听见的声音好像也隔着一层,但是咽下口水就会改善。这是因为由于感冒导致我们的鼻腔粘膜肿胀,堵塞咽鼓管,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中耳炎。
婴儿期的咽鼓管比成人的要更短、宽、直。这也就意味着上呼吸道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十分容易从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同时,呛奶、先天腭裂等导致的咽鼓管功能障碍也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小宝宝得中耳炎的原因大部分因为:溢奶、不正确哺乳姿势及上呼吸道感染。一岁之内的小宝宝,病因多为呛奶、溢奶,不正确的哺乳姿势,比如上文的宁宁后来发现患病也是因为呛奶所致。大些比如说三四岁的孩子,患病大部分因为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会让宝宝产生耳闷、耳痛等不适感,不得到及时治疗会恶化,引起全身反应并且造成听力损害,所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怎么知道宝宝患了中耳炎呢?
宝宝如果患了中耳炎,有可能有几种情况:有的无明显周身不适,体温或微有升高,早期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者可能会有高热及哭闹不安。有的局部症状听力减退: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但儿童往往不会描述其感受,往往严重至家长发现儿童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有耳痛及耳鸣。
如出现家长发现宝宝耳部不适,需及时去医院就诊。现在在医院临床,医生会为宝宝开具宽频声导抗检查。宽频声导抗是一种中耳功能测试,应用225~8000 H的宽频探测音,比226 Hz声导抗的探测音有更宽广频率范围,能够提供更多中耳相关信息。检查结果包括传统鼓室图、平均鼓室图、声能吸收率、3D鼓室图和共振频率等。
宽频声导抗对小宝宝的中耳检测有什么优势?宽频声导抗相对于传统的检查可在早期发现宝宝的中耳炎,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的中耳信息,结果更加可靠,同时提供更多样的疾病诊断。
小宝宝怎样预防患中耳炎?
1. 不要过度清洁耳道
耳屎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粘稠液体,我们在吃饭、说话时可自动将其排出,不要过度清洁耳道。用硬物挖耳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会把细菌带入外耳道,引起发炎,甚至造成鼓膜穿孔,引起感染,导致中耳炎,进而影响听力。
2. 避免污水进入耳道
污水中含有大量细菌,小朋友游泳和洗澡时都需要注意遮蔽耳朵,耳朵进水,耵聍变软膨胀,影响听力,污水刺激耳道,引起发炎疼痛。如出现耳部不适,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3. 上呼吸道感染长期不愈要重视
鼻炎、鼻窦炎、咽炎不可小觑,迁延不愈都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但因其不会流脓而容易被忽视。目前主要防治措施为:积极治疗鼻腔和鼻咽疾病,并使用药物促进中耳液体吸收及排出,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听力。
(《零距离》记者/王华素 通讯员/史月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