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2日,蒙古国主流媒体记者来到江苏之行的第三站南京。
采访团首先前往南京小西湖街区。街区地处南京老城南东部,是南京市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由于历史沿袭问题,该片区产权关系复杂,居住人口众多,人均居住面积仅10m²,消防安全问题十分突出。2015年,当地启动了街区微更新项目,项目组探索“小尺度、渐进式”的历史地段保护与再生新模式。以“院落或幢”为单元进行搬迁和修缮,拆除了占据街巷空间的违建,消防给水和市政管廊以“迷你”规模进行了重建。2022年11月,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公布,南京小西湖街区项目获得了创新设计项目奖。
采访中,来自蒙古国扎日格网的记者E.苏嘎日苏荣不时举起手中的摄像设备,记录焕然一新的小西湖街区。他表示,城市微更新的理念非常好,不仅给城市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同时还引来了发展商机。回去后,要用报道向蒙古人民介绍中国这一好做法。随后,采访团一行又来到中华门瓮城和南京城墙博物馆,详细了解南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创新做法。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南京的科技创新活力给采访团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一杯长江水就能摸清长江的“生物家底”吗?在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采访团成员找到了答案。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攻克了eDNA生物检测关键技术,并在国内建立了首个本土物种条形码数据库。通过检测生物向环境中释放的DNA,能快速、准确地识别生物多样性,克服了传统生物调查方法通量低、程序繁琐、辨识度差的技术瓶颈,实现生物监测与生态健康评价数字化、标准化和自动化。较传统生物监测技术,准确性提高 50%,工作量下降90%,效率提高3倍。
听完介绍后,蒙古记协肯特分会记者钢其木格为这项前沿技术竖起大拇指。她表示,在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这一创新做法十分前沿。她将在报道中向蒙古国人民分享这一技术,希望这项技术有机会在更多国家和地区落地。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陈超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