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晚9:20起,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已正式在江苏卫视等多家平台开播,中外学者、新时代实践者与青年代表们一起,探寻十个古语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些经典古语,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总编导戴波介绍,在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性的问题上,创作团队下了很大功夫去做理论上的梳理,“以‘民为邦本’这一集为例,从‘民为邦本’理念的提出,到‘重民’‘富民’‘教民’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演变,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新时代‘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系统梳理和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统‘民为邦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十个古语有着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展示好其中蕴含的真理味道和思想力量。
戴波介绍,从思想理论到基层实践,从中国故事到国际视角,节目主打的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作为一档通俗理论节目,节目中专家的讲述大概只占了一半的篇幅。我们用大量的时间来讲故事,也就是‘摆事实’。每一集里面,都有十个左右的故事,有历史故事、党史故事,也有新时代的实践故事。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外景主持人寻访,有中外青年代表讲述,也有新时代实践者代表讲述、专家讲述。”
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早已经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基因中。譬如这十大古语,日用而不觉,却根植于历久弥新的中国智慧。《中国智慧中国行》演艺导演尹晓光介绍,导演组从十个古语出发,寻找和主题契合的传统文化故事与表现形式,“在舞台艺术呈现的设计上,我们针对每集的内容,甚至每个段落的内容,去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讲到‘讲信修睦’这个主题时,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编排了一支古典舞,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场景。”
如何创新话语表达,让理论传播更有力更鲜活?节目用电视语言、面向大众,对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进行深入诠释和生动展现。
比如第一集《天下为公》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天下为公”的概念始终只是存在于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崇高理念,直到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天下为公”具有了新的内涵。
《中国智慧中国行》执行总编导张浩说,为清晰地展现好这一段转变,运用了多样化的呈现形式,让观众清晰明了又兴趣盎然地理解好古语内涵,“为了讲好这段内容,我们用手绘动画的方式呈现了改编自郭沫若1925年创作的一部穿越小说《马克思进文庙》。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共同利益的关注与儒家的‘天下为公’的理念非常吻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得以迅速被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且传播和发扬的了。”
(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李秋雨 徐仁飞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