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劳动者】张军:把论文写到大地上 推广新技术增收万吨粮

2023年05月02日 16:51:08 | 作者:王文欢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daf95b5fec664daa81e20f081d9dc326 45898327 2023-05-02 16:51:08 /a/20230502/daf95b5fec664daa81e20f081d9dc326.shtml

  作为当前整个苏北农技推广战线上唯一一个“全日制”毕业农学博士,张军在基层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一干就是10年,给淮安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泥腿子博士”。今天(5月2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眼下苏北农村大地,一边是麦浪滚滚,一边是水稻育秧即将开始。张军一大早就和农技中心的同事来到距离市区三十里地的凌桥示范基地,一面查看小麦的长势,一面指导农户们整地灌溉,为即将开始的育秧做好准备。

  “你这个地里,小麦已经是抽穗了,但是要注意赤霉病可能要大爆发。所以你趁这几天天气好,抓紧打一次药。”在田间地头,张军正耐心地向农户们介绍着时下要注意的事项,而对于张博士的指导,农户们总会积极地配合落实。

  如今被当地农民深刻信赖的“泥腿子博士”的张军,在2013年从扬州大学博士毕业时曾面临双重选择,一面是收入丰厚的苏南,一面是求贤若渴的淮安农技推广战线。

  “淮安的水稻面积四百五六十万亩,这是一个很大的舞台。我觉得到这边自己有施展的空间。还有就是老师的一句话,说培养一个博士很不容易,要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老一辈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我。”来自苏北农村的他也曾陷入矛盾,最终他牢记导师、中国工程院张洪成院士的教诲,选择到更能实现自己专业价值的淮安从事农技服务工作。

  在淮安,张军一心扑在了水稻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工作上,水稻栽培工作的性质决定着每年的5月到11月是他工作最为繁忙的时候。为了种好“样板田”, 张军每天早上5点出门赶往凌桥示范基地,秧苗移栽、下田栽秧、查苗,一套流程下来,回到家中时往往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了。

  6月份气温来到30多度,不少庄稼人都吃不消,但张军却以此为乐,每天衣服干了湿、湿了干,他也恍若不觉。他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水稻。

  “水稻是喜温作物,温度越高,它生长得越好。人要跟着水稻生长这个周期来,还要观察它生育特性,有什么需求,比如肥、水。”张军说。

  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困扰当前农技服务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张军在水稻大忙季节顶着高温酷暑到田间地头深入开展调研。每当有新技术出来,他都会第一时间在示范基地进行熟化和集成,思考如何让农户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新技术新模式。

  农民丁玉兰告诉记者:“张军这人相当好,尤其在地里吃苦耐劳,工人走了他还在地里到处看。我们自己地里有不懂的问题,问到博士,博士去指导一下,每亩地都能增产百八十斤的。”

  这些年,张军年均指导培训大户1000人次,农户节本增收近千万元,受到农户一致好评。

  “通过基地展示给我们农户,把新的模式输送给农户,帮助农户提高种植收益、提高产量。”张军说,作为推广人员要能种出样板田给农户们看,只有真正接近老百姓生产模式,示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才能被大伙接受。

  长期的田间高温下工作,让只有三十几岁的张军被太阳晒得像是四十多岁,再加上整天在外一身泥,农户常笑称他为“泥腿子博士”。

  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他又给自己制定了新目标,结合示范成果,通过向农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淮安水稻单产,依靠新技术提升淮安全市水稻万吨产能,为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贡献技术力量。

  “还是要继续扎根到大地上,也就是我们说的论文写到大地上,不断地去创新,给农户增加收益。”张军表示,一些新的技术要转化到生产,就是农技人员来做这项工作,对于国家稳产保供、粮食安全,自己义不容辞。

  (江苏新闻广播/王文欢 淮安台 编辑/高若婷)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