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26日)上午,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沈飞鸿在明基医院成功捐献了24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南京市第149位、江北新区第11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将拯救一个素未谋面的小生命。
2019年,大一的沈飞鸿第一次看到献血车进校园,从没体验过献血的他抱着一种尝试的念头,主动参与了无偿献血活动。此后的四年间,沈飞鸿参与献血17次,共献血6700ml。获得无偿献血证17张,江苏省三免卡,获得2021年南京高校无偿献血二等奖、2022年南京高校无偿献血三等奖。
当天,在医护人员的介绍下,沈飞鸿了解到成分血可以大大提高血液的利用率,他希望自己的血液可以更好地被有需要的人使用。据了解,捐献成分血与捐献全血的过程不同,沈飞鸿需要持续地接受抽血、提取血小板、回输生理盐水过程,约两分钟一个周期,如此循环往复90至120分钟结束。
在一次捐献成分血时,沈飞鸿偶然看到了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于是,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希望可以为他人的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能够刚好匹配到一位患者,让我能够拯救TA的生命,我觉得这是缘分,也是我应该做的。”沈飞鸿说。
2023年3月,沈飞鸿接到了血站医务人员的通知,告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儿配型成功。
“接到这一消息时,我很开心也很坚定,希望能够成功完成这项捐献。”因为在此之前,沈飞鸿已经接到过两次血液配型成功的通知,但因种种原因,最后均没有进行捐献,他倍感遗憾。
得知沈飞鸿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他的辅导员严心田表示,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沈飞鸿是个踏实低调的学生,他多次参加无偿献血,也常通过志愿活动帮助别人。”严心田说,“许多同学知道沈飞鸿同学的事迹后很受鼓舞,都希望未来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4月21日,沈飞鸿正式办理了住院手续,每天早晚各打一针动员针,白天会有常规的量血压,晚上睡眠时会有护士来抽血检验。从接到通知到住院准备,沈飞鸿只把捐献造血干细胞当作稀松平常的一次献血经历,并没有因为未知和捐献的意义赋予这个过程过多的压力。
4月26日,沈飞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当天,学院和校团委的老师们特意去医院看望了他,为他大爱无疆的行为点赞。
“他是一个低调、慢热、清醒、温暖的人。”沈飞鸿的舍友说,如果不是辅导员老师告知,很多同学甚至都不知道他经常无偿献血,并且做出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
住院的日子里,沈飞鸿还在同时准备毕业论文的相关事宜。为了不影响学习,他决定在医院完成毕业论文数据处理与答辩PPT的制作。“比起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和影响,我更关心的反而是毕业论文。”沈飞鸿打趣道。
在4月26日上午结束捐献后,沈飞鸿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参加毕业论文的预答辩。在他看来,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一件小事:“有人需要,那就出手相助,不必多言。”
流动的鲜血连接着沈飞鸿和陌生人,他想这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在疾病和死神面前也有一份浪漫。患儿的家属给沈飞鸿写了这样一封感谢信:“孩子还那么小,还没有好好地看过这个世界”“当得知配对相合的消息时,我们喜极而泣”“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感谢你心存大爱,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曙光”……看到这封信,沈飞鸿也忍不住流泪了。
“如果说参与捐献是一种善良的话,我认为这种善良应该是一种常态,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沈飞鸿说。
(江苏新闻广播/刘正则 通讯员/张亦宁 杜景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