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主题为“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脑卒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而且,秋冬季节高发,那么,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呢?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呢?
老人头晕误认为颈椎病 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今年78岁的陈大爷,几天前开始出现头晕不适、走路不稳的症状,他以为是颈椎病犯了,也没太在意。10月28日早上,陈大爷刚起床就感觉头晕加重,说不出话来。两小时后,家人发现老人肢体已无法动弹,便赶紧拨打120。检查结果提示,陈大爷的脑干出现大面积梗死。由于发病时间长,陈大爷错过了通过静脉注射溶解血栓的黄金时间。医生决定紧急实施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术后,陈大爷恢复良好,但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陈大爷说:“自己感觉到说话就不像以前很标准,走路不是很自然。”
医生提醒,识别卒中早期信号,要记住"BE FAST"口诀。
江苏淮安市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张克飞说:“ ‘BE FAST’口诀有五组的症状,第一组症状是B,balance,是看他走路是否平稳,E是eye,是看他的视力是否清楚,F是看他的脸是否对称,A是看他的胳膊是否有高低,S是看他说话是否流利,如果说出现五个症状的一个,就要赶紧到就近的医院抓紧时间救治。”
有高危因素需警惕 出现"小中风"别大意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秋冬季气温变化大,脑卒中也迎来了高发期,此外,老年群体由于本身就可能患有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因此突发卒中的风险更高。那么在中风发作前,会出现哪些“预警信号”呢?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新峰介绍:“预警的信号的话,比如突然的不能讲话,突然的头晕,突然的半边的麻木,不能运动,或者突然的意识开始模糊,这些突然的症状持续五分钟以上,你就要快速地联系120。”
医生表示,只要出现其中一种症状就需要赶紧就医,并且不建议患者自行服药,有可能会加重病情。不过医生也表示,卒中,可防可治,并且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刘新峰说:“每一个脑血管病的病人都有卒中的危险因素,如果我们能把危险因素一个一个控制的话,那我们就可以不得脑血管病,比如说哪些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代谢综合征、肥胖,或者动得少,这些都是危险因素。”
除了控制这些危险因素以外,医生建议大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做好定期检查。
为了早期防治卒中,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推行"8+2"危险评分(有表格)。卒中高危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心房颤动、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脑卒中家族史,存在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就属于高危人群。此外,18到40岁人群的脑卒中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需要警惕。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卒中中心主任文立利说:“30多岁,很年轻,这些患者一般都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有时候坐的时间很长、不动,对于青年人群,现在腿要迈起来、要锻炼,同时控制体重,可以每年做一次健康体检。”
秋冬季是脑卒中高发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定期监测血压、按时服药、规律作息、注意保暖。如果出现"小中风"现象,不能大意。"小中风"通常发生时间非常短,患者会出现眩晕、手脚麻木,行走不稳,或语言障碍、口齿不清等,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如不积极治疗和预防,真正的脑卒中将会在短期内发生。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汪乐萍 《零距离》记者/冯珂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