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残疾人照料责任,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托起残疾人“就业梦”……记者今天(10月27日)从南京市残联获悉:今年以来,南京市不断提升“残疾人之家”建设服务,完善助残服务供给体系,通过“家门口”的助残服务平台,为残疾人筑起一片“爱的港湾”。截止目前,南京市累计已托养服务残疾人近5000人。
构建多元化残疾人托养服务平台——
按照《南京市“十四五”保障和提升公共服务规划》提升“残疾人之家”质量水平的要求,南京积极完善市、区、街道、村(社区)四级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打造寄宿制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服务多元一体的残疾人托养模式。全市“残疾人之家”已经实现街镇全覆盖,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依托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引进社会组织或机构兴办“残疾人之家”,政府给予补贴支持;或由政府出资建设残疾人服务机构,引入社会力量,形成“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多样化“残疾人之家”建设运营模式,充分释放社会动能,提升助残服务能级。
南京市鼓励各区根据地域特色,建设不同规模、形式和满足不同需求的“残疾人之家”。秦淮区依托自身非遗资源,建立了“残疾人之家”非遗技能培训基地;鼓楼区鼓馨阳光家园秉承全面关怀、个别精准照护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社区家庭式”托养新模式;高淳区依托自有农村资源,建立了三陇村“残疾人之家”农疗基地。
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道“博爱勤善残疾人之家”与养老机构资源共建、共享;栖霞区龙潭街道在靖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残疾人之家”,共享社区卫生资源,实现康养融合;溧水区利用特殊教育学校资源,在校内建立“双力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开展农疗、职业技能培训、康复等服务。
优化“残疾人之家”多形式服务体系——
南京市栖霞区五福家园“残疾人之家”由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负责日常管理和组织服务,发挥了基层残协作用;雨花台区微笑之光“残疾人之家”引入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之一的南京绿丝带公益社负责运营管理,提升了服务专业化、精准化水平。
南京市建邺区、鼓楼区通过“原生艺术”开启精神残疾人艺术康复、托养新模式,填补了国内社区康复艺术疗法空白;高淳区建立“向日葵学习班”开展文教助残,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六合区成立“残疾人之家”动植物生态养殖基地,开展山核桃种植和蛋鸽养殖;栖霞区打造全国首个残疾人互联网营销师教培基地,探索残疾人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新路径。
南京市各区街道将“袋鼠妈妈绘本角”项目引入“残疾人之家”,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化阅读疗育服务;鼓楼区“佑康残疾人之家”大力发展芽菜项目带动残疾人集中就业;江北新区鑫聪灵“残疾人之家”开发“手语助残”项目,每年为江北人民医院提供近百次手语翻译服务。
实现残疾人托养服务可持续发展——
南京市以江苏省残联“智慧残联”残疾人服务网试点工作为契机,设立了网上“残疾人之家”。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区尝试借助江苏省网上“残疾人之家”智慧广电服务平台,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心理生理状况,提供线上实时服务。
依托各“残疾人之家”现有资源,开发电商直播、电信客服、烘焙、快递驿站等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项目。江北新区太阳花“残疾人之家”运营的“喜憨儿洗车中心”为16名心智障碍者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浦口区江浦街道“残疾人之家”开发烘焙培训项目,为残疾人提供生活能力提升训练和辅助性就业岗位;江宁区麒麟街道袁家边社区“残疾人之家”通过多元化辅助性就业(烘焙、缝纫、手工),带动残疾人就业;成立市、区两级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资源调配中心,“手工布艺包”项目链接了全市20余个“残疾人之家”,累计培训并带动1000余名残疾人从事辅助性就业。
依托“残疾人之家”开展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行动,建邺区方舟启智中心“残疾人之家”与12所高校联合培养大学生助残志愿者,每年有300—500人次参加各类助残社会服务。雨花台区睿泽“残疾人之家”联动25支高校志愿服务团队联动开展“陪伴青芽”志愿助残服务,大幅提升了“残疾人之家”发展效能。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许宸 通讯员/马国华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