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背景比较浅,我们这边可以用一个深色的菊花品种,营造‘香林晚钟’的画面。”展厅里,南京农业大学菊花种质和创新团队王海滨正指导工作人员布置展台。
基地种植的3000多种菊花,花色丰富,形状各异。
然而在十几年前,我们国家的菊花不仅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切花菊、盆栽多头小菊等商业品种还要从欧洲和日本等地引进。王海滨说,“我们从国外引进一个品种,品种权不是我们的,还要交品种权使用费、专利使用费。”
菊花,长江中下游区域种植面积50余万亩,是中国仅次于茶叶的第二大植物源饮品。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在陈发棣教授带领下,依托前人的菊花研究成果,深耕育种,不断丰富菊花种质资源,建成了拥有5000多份菊花种质资源、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新种质的创制,重点就是在抗逆、抗病、耐寒、抗虫这些方面,一方面主要是考虑经济性,比如耐寒,另外一方面,当然对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也是很有意义的。”南农大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教授房伟民介绍。
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菊花上了天。2021年6月,南京农业大学挑选的2000多颗菊花种子,搭载神舟十二号飞船飞上太空,遨游3个月后被送回。这批"太空种子"是"钟山粉莲"的后代,属南农大自主选育的地被菊,其株型低矮、花朵繁密、花色呈浅粉色。今年4月,经过优选,它们被种植进菊花基地,将首次亮相湖熟菊花展。王海滨介绍,“太空里边有一些叫微重力,会产生更多的一些变异。它长势会更壮一点,花的话瓣数会更多,观赏性更强。”
菊花,不仅能赏,还能喝、能吃、能用。2015年起,南农大集结了学校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孵化"菊花产业链项目",以菊为主题的休闲乡村旅游模式更是引来各地争相复制。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锚定种子这一农业"芯片",立足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科学前沿、技术突破和种业融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宁香粳9号"是南京农业大学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品种,既柔软、适口性好,还有韧性,获得了全国"新米"品鉴大会金奖。还有一种低谷蛋白大米,平均谷蛋白含量仅为2.1%。“这种低谷蛋白的,不仅是肾脏病人食用,而且这种米是慢消化的,对一些肥胖的,想减肥的病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江铃介绍。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每年总需求1亿多吨,80%需要进口。“每年我们大概都有五到六个新品种出来,在市场上也有很大的推广。”南农大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办公室主任孙磊介绍,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选育适于南方、黄淮南部及东北地区大豆新品种40多个,累计推广近5000万亩。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区域的发展,区域的需求,来聚焦我们的科研方向,来加强我们的科研力量,能够产出更多的成果,服务我们乡村振兴,服务我们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南京农业大学校长、教授陈发棣说。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徐华峰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