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露从今夜白,夜自此日凉。“白露”代表着暑热的结束,也代表着清冷的开始,此时昼夜温差较大,在清晨时,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夜晚水汽凝聚而成的露珠。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而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中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在白露这个节气的时候,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白露三候’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宣传教育部的高原对记者说,“因为候鸟一年当中有两次迁徙,第一次迁徙在春天,南方的鸟类为了繁殖,或者出于减小竞争的压力、为了获取更丰富的食物来源,它们会扩展到北方。”高原常年在南京周边进行鸟类观测,他表示“南归”的并不止鸿雁一种。
“在白露节气的时候,我们在南京往往会看到一些从北方迁徙来的候鸟,这些候鸟里面会有一些水鸟,其中有鸿雁所属的雁鸭类,还有一些鸻(音同恒)鹬类的,它们源源不断地飞过来,而且持续比较长,大概从9月一直到11月。”高原介绍,鸻鹬类候鸟大多沿着海岸线迁徙,并且会停留在沿线的滩涂上捕食,以补充飞行中消耗的能量。
(黑腹滨鹬等鸻鹬类候鸟常见于黄海湿地)
但古人的“白露三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比如“群鸟养羞”就并不符合科学观测。“群鸟养羞”的“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鸟都会储藏粮食,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鸟都是以粮食为食的。”高原说道,“因为鸟的食性也是千差万别,它们过冬的策略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鸟就会选择在当地留驻,靠掉落的果实果腹越冬。”
鸟类迁徙高峰在10月中下旬到来,这时节在省内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万鸟归林”的胜景。“鸟类的多样性是我们整个生态的一个指标,鸟类越丰富,代表生态环境越复杂、代表生态健康越良好。”高原建议市民可以在迁徙季多多观测候鸟,既是欣赏、也是监测。“在候鸟迁徙季可以带着望远镜到湿地、绿地公园去观测一些候鸟过境的情况,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对候鸟过境的种类、时间、数量进行系统记录,这些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给一些科研机构对于候鸟整体的监测提供帮助。”
(白露茶)
白露期间,各地民俗也别具特色。江苏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时节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此时正是它生长的最佳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深受老茶客喜爱。旧时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因而每到此时,有些老茶客就会聚在一起,细品香茗,体验传统之美。而在10年退捕期之前的苏州太湖一带,白露节气民间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禹王”。相传禹王是治水英雄大禹,与尧舜并称“古圣王”,民间也称他为“水路菩萨”或“河神”。这时秋水横溢,鱼蟹生膘,为了能有一个风平浪静的湖面,让渔民在随后的捕捞季里获得好收成,太湖的渔民会在白露期间赶往位于太湖中央小岛上的禹王庙进香,祈祷神灵的保佑。届时,人们就会赶庙会、打锣鼓、跳舞蹈,据清乾隆年间《太湖备考》所载,禹王香期一般为七天,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还有送神的仪式。在祭拜时,人们许愿将把秋冬之际捕捞的第一条肥鱼献给禹王。
(苏州禹王庙)
(来源:《零距离》记者/周渝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