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7月4日)获悉,近期,南通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江苏省唯一获得专项督查激励的地级市。南通市、通州区、海门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成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等方面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健全治理体系,绘就生态文明建设“同心圆”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南通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凝聚各方向心力。集结各方合力,明确职责任务。以《南通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为总地图,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制订市级部门污染防治攻坚年度任务清单,逐年制订污染防治攻坚考核办法和各县(市、区)任务书,创新实行“月督察、季考核、年述职”等机制,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发挥至各层级各节点。深化损害赔偿,压实企业责任。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引领区建设,赔偿案件数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基层联系点,有效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境,累计签订赔偿协议650份、赔偿金1.5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规定,今年3月以来签订惩罚性赔偿协议37份。创新推行环保总监制度,南通市984家重点排污单位设立环保总监,旨在解决企业内部管理层环保短板,完善环境管理机制。多渠道沉浸式,夯实公众参与。在省内率先启动建设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推广应用“生物脸谱”APP。常态化开展“公众看生态”活动,让社会公众零距离感知生态南通建设成效。在主流媒体开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南通在行动”等专题专栏,组织“千人进千企”生态志愿者普法活动,让生态文明宣传主动走出去。
坚持生态优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
“山畔嬉江水、江上揽五山”,南通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自然修复为主,为经济社会发展供应输送不竭的绿色养分。五山及沿江地区整体搬迁年吞吐量超亿吨的沿江港区,依法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203家,腾出生态岸线12公里,自然美景逐步重现。推进建设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全面建成10个特色示范段,类似海门东布洲长滩公园等网红打卡地频现。守住底线,严设约束门槛。制定《南通市近岸海域“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划定420个陆域管控单元的基础上,新增131个近岸海域管控单元,打造沿海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标杆区。绘制沿江共抓大保护“一张图”,沿江生态岸线占比由2018年的48.5%提升至54%。对标领先,促进转型升级。出台《南通市关于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纺织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新建企业准入门槛对标国内领先,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对标省内领先,2023年底前整治不达标企业全部退出。搬迁沿江化工企业累计495家,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园区外化工企业“清零”。
加强系统治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主动仗”
南通市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措施,全力以赴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保蓝天,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四年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推进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完成126家VOCs清洁原料源头替代、1424家活性炭吸附设施企业整治,南通市防尘措施到位率保持90%以上、居全省首位,累计淘汰国Ⅲ以下柴油车7800余辆。护碧水,主城区100平方公里主要河道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标准。坚持“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长效化管护”区域治水模式,在主城区66平方公里成功基础上,推广到全市3000平方公里。探索实施农田排灌系统、池塘养殖生态化改造,累计完成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改造46.21万户,实施3300余个入江入海排污口整治。织净土,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在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机制基础上,通过信息共享与融合应用,整合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以及“一住两公”地块用途变更等信息,探索建立重点建设用地“一张图”联动监管模式,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完成603家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大力推广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管,南通市化工园区(集中区)、全部产废和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单位完成建档。
提升治理能力,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源动力”
南通市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增容扩绿。制度改革创新层出不穷,在深化省级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中,海安常安纺织园探索实施排污总量“集中收储、统一管理”,废水日许可排放总量较2020年减少1.3万吨。全力推进19个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累计建成4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56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22个微站,监测数据全部与省监控平台联网到位。执法监管水平全面提升,南通市执法质效主要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处罚案件数、四个配套办法运用数居全国地级市前十。组建全省首支环保公安打击污染环境犯罪融合战队,侦办案件31件、抓获犯罪嫌疑人83人,相关工作被生态环境部、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推广。出台《关于加强全市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工作的实施意见》,累计立案查处自动监控超标、设施不正常运行等违法行为57件,办理全省首例自动监测数据直接用于处罚案件。连续五年多部门联合开展执法大练兵、监测大比武等技能竞赛活动,相关做法被生态环境部专题刊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出台《南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施73项重点工程、总投资约146亿元,着力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制定《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2-2024年)》,计划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新增监测仪器设备100余台(套),推进市县两级50余项监测能力扩容。构建市县融合互通的监测监控大数据平台,强化数据归集汇总和共享。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郑伟 陈超 通讯员/苏小环 编辑/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