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江苏各地“神奇”之门为你打开

2022年05月17日 15:47:06 | 作者:汪舒 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李秋雨 《零距离》记者/高蔡敏 我苏网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628352a9f3ca6277f7f37a74 40996937 2022-05-17 15:47:06 /a/20220517/628352a9f3ca6277f7f37a74.shtml

  明天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2022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设定为: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认为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它们可以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博物馆保存下历史的瞬间,教会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近几年博物馆也在不断创新着展览形式,让无声的文物生动起来,打开我们的眼界。

  今天,我苏网小编整理出了今年博物馆日江苏各地的博物馆文化“菜单”,带你一起探索“有力量的博物馆”。

  明天起,《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将在南京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现场300多件珍贵文物也是首次集中和广大观众朋友见面。

  从60万年前的南京直立人1号头骨化石到6000年前的三足陶鼎、玉璜;从4000年前的玉饰件到战国时期的郢爰;从六朝的青瓷书刀、金指环、人面纹瓦当到明朝的各种金饰件。南京与长江的故事,穿越万年,娓娓道来。

  60万年前南京直立人Ⅰ号头骨化石

  此外,“南博奇妙夜”活动也将如约而至。观众们不仅可以欣赏展示展演,还能在广场及展馆内参与各项精彩活动。

  苏州博物馆的“苏韵流芳—青年手工艺展暨大赛”也已经准备就绪。在纷繁多样的城市文化大观园中,民间工艺是最直观、最耀眼、最能反映地方文化的。当下,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扩张席卷全球,传统手工艺受到内部传承与外部冲击的双重考验。手工艺如何通过青年人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手工艺如何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青年手艺人”邀你走进展厅,一起寻找答案。

  扬州博物馆“云上观博”系列展览已经准备好和大家线上见面。素影清风遣淡香·扬州博物馆藏仕女画特展、百年丹青·二十世纪著名画家作品展、印像·浮世雕版印刷与浮世绘艺术展将在今明两天上线,网友们可在扬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云端逛展。

  5月18日,无锡博物院将进行博物馆云上奇妙夜活动直播。奇妙夜活动将连线享誉国际的民乐大师方锦龙,为观众带来一曲国风雅乐,在古典音乐中倾听和感受文明的内在精神。 除了线上活动外,无锡博物院“518惠民义务鉴定”活动将如期而至,无锡博物院文博专家们将免费为民间收藏爱好者进行文物鉴定,鉴定范围涵盖书画、玉器、陶瓷紫砂和杂件类四大类。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数字化创新让博物馆文化服务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亲民。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十三号展厅通过“运河迷踪”游戏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瞬间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感受活的大运河文化。

  位于苏州博物馆西馆的“苏色生活馆”,则通过全方位LED屏营造沉浸式数智化色彩通感空间。在春日时分,你会看到360度的桃花影像映入眼帘,伴随着轻快的音乐,片片桃花在空中舞动。

  与此同时,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南京城墙博物馆,甘熙故居,江苏省美术馆等多家文博场馆将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多种形式融会贯通,带领观众解锁历史密码,传承非遗技艺,共同开启一段博物馆奇妙之旅。

   跨界融合、守正创新,正在成为这些博物馆一致的步伐;数字化创新让博物馆更容易接近和参与,也更加包容与开放。当博物馆一手握住科技、一手握住文化,光彩夺目的中华文明势必能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数字技术的发展一直被博物馆界所关注。原来博物馆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殿堂,而随着文旅融合,博物馆承载的使命比原来更丰富了,观展的形式也更为丰富、更为多维,能够为公众在当下提供更好的体验感。”

  除了逛展览,买文创也逐渐成为文博爱好者们打开博物馆的方式之一。江苏各地博物馆有内涵又有颜值的文创产品也在不断更新,其中有不少甚至成为大家争相抢购的“网红款”。

  例如,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贤飘香明信片,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砖拼壁画为原型;大报恩寺琉璃塔冰箱贴,以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为原型。

  苏州博物馆的青瓷莲花杯,以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为原型。

  无锡博物院的如意阿福手机指环扣,以清代泥塑如意阿福为原型。

  镇江博物馆的杏园雅集团扇,以明代的《杏园雅集图》为原型。

  部分“网红”文创产品,还可在博物馆的官方电商平台下单选购。

  “文博热”背后,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优质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同时也反映出大众文博类旅游需求极具发展潜能。 

  “网红”文博游如何更好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长红”路?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马聪玲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的文博类旅游,需要满足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用户体验的创新,从考古、到展品、到演艺、到文创的一个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正在形成,既有公益的部分,也有产业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渗透每个环节,比如对文物的保护修复、监测评估、体验利用等多个环节。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汪舒 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李秋雨 《零距离》记者/高蔡敏 我苏网)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