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新发展阶段城市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日,江苏省出台《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那么,其中哪些亮点?又有哪些目标?
《意见》明确目标:到2025年,打造一批体现江苏特色、代表江苏水平、国内起到示范效应的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城市更新政策机制、标准体系、方式方法初步确立。到2035年,具有江苏特色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的江苏典范。
记者注意到,《意见》明确实施“七大工程”的重点任务。包含实施既有建筑安全隐患消除工程、实施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老旧住区宜居改善工程、实施低效产业用地活力提升工程、实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实施城市生态空间修复工程、实施城市数字化智慧化提升工程等七个方面。
其中,在实施老旧住区宜居改善工程方面,意见提出,支持老旧小区 “15分钟生活圈”内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整理腾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教育、医疗卫生、托育、养老等设施,打造完整社区。围绕“一老一小”需求,加强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建设全龄社区。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市更新规划设计院副院长王海勇告诉记者,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住区的改善要在补短板的基础上打破围墙,从更高层面去进行提升。
“我们江苏的城市是有一些梯度差异的,老城区还是有补短板的,包括公共服务的一些功能,公共空间的一些改造,包括老城区内还有一些棚户区,我觉得确实都需要去投入的。城市中心的老旧小区改造绝不是城市更新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需要)在街区层面上去研究它的存量资产怎么盘活。”王海勇分析说。
在实施低效产业用地活力提升工程方面,《意见》提出,坚持“先立后破”,引导不符合导向或效益低下产业退二优二、退二进三,积极推进存量用地盘活利用。王海勇介绍,考虑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不同,各地在城对工业、产业转型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这份《意见》提出了针对性的方向。“我们真正的面广量大的城市已有的建设空间,居住空间也就在30%左右或者多一点,而我们的制造业或者产业空间,甚至还有一些比方说公共空间等,还存在着一些低效或者低质量的问题,比如高排放、高耗能或者产出效益不高等,这些和城市整体的产业转型是直接相关的,特别是在于老城区和这个城市生活结合比较紧密的一些制造业空间,‘退二进三’的可能性是更大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要求各地开展城市更新体检评估,系统评估区域发展现状,诊断“城市病”问题,并根据体检评估发现的问题和短板,统筹考虑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制定至“十四五”末的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同时,编制更新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城市更新试点工作。针对城市更新重点任务,省级建立竞争性试点申报制度,组织各地开展试点申报,以点带面,稳妥推进。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形成示范,逐步推广。同时,引导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城市更新相关立法工作。
此外,《意见》还明确了负面清单事项,比如,在城市更新中应采用“微改造”方式,不得脱离地方实际,不得搞运动式推进,不得未批先建及违规编制、修改、批准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不得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防止城市更新变形走样。
对此,王海勇认为,这体现了底线监管思维。“比方说所谓大拆大建大规模搬迁居民,棚户区一拆环境改善了,我们配套服务设施可能也跟上了,但是在供给提高的同时,老百姓生活的文化没有了,甚至有一些地块,因为经历了高强度的拆迁,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开展空间承载力也会存在不够的情况,所以树立城市建设的底线思维非常重要。”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姜奇卉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