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很多人会选择自驾出行,车外天气寒冷,紧闭车窗,车内空调吹着温暖的风,挺舒适。不过由于车内空间密闭,如果选择内循环换气,持续开上两三个小时,车内空气很快就会变差。在长时间不与车外空气流通的情况下,密闭的车内空间空气质量到底如何?有没有什么污染呢?为此,SGS常州实验室的专业人员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室准备了一台使用了三年左右的私家车,以这台车为检测对象,测试长途驾驶过程中,车内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SGS汽车化学高级项目经理许强介绍:“主要的检测物质是老百姓们关心的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甲醛,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这些物质,我们设计的思路是我们车辆启动的时候检测一个背景空气,当我们启动内循环、启动热空调行驶两个小时以后,我们再采集一个背景空气,采集完以后我们切换到外循环模式,这样外界的空气会引入车内,此时我们再进行一次检测,做完这组数据以后我们再封闭车辆,重新切回内循环模式,行驶两个小时以后我们再验证一组它的背景数据,再看一下开启车窗以后得到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的。”
考虑到长途驾驶疲劳极限,普遍的最长密闭时间为2小时左右,实验人员在连续驾车行驶2小时后,对车内空气进行第二次采集,检测结果发现,甲醛等污染物变化幅度不大,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明显增加。许强分析:“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相对于行驶前上升了40%左右,造成的原因是内循环营造了相对密闭的环境,车的内饰大部分是非金属化合物组成的,较高的温度以及较快的空气流动促使这些内饰的材料散发出VOC,会在车内形成一定的富集。”
车内气味强度是影响驾乘人员舒适度的重要项目,共6个级别,其中1级为最弱、6级为最强,2小时后,实验人员对车内气味强度进行评价,得到的评级是3.5级,属于中下的水平,其实人员在里面已经比较难受了。随后,实验人员开启外循环系统,进行下一步的测试。外循环启动15分钟后,检测结果显示,车内空气中的苯降低了35%、甲苯降低了75%、乙苯降低了52%、二甲苯降低了62%、甲醛降低60%,总T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下降了82%,可见外循环模式可以大幅降低车内的VOC含量。
同时,开启外循环15分钟后,车内气味评价由3.5级降为2级,驾乘人员呼吸的舒适度和空气质量都大幅改善。随后,这辆车重新回到内循环制热模式,并连续行驶两小时,实验人员完成空气采样后,模拟大多"老司机"们的常用做法,微开车窗5分钟时间,并再次对空气进行采样。通过检测实验人员发现开窗后相比开窗前苯降低了31%、甲苯降低了29%、乙苯降低了29%、二甲苯降低了34%、甲醛降低了32%、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下降了41%。
除了空气质量大大改善,气味强度也从开窗前的3级降为开窗后的2级。通过实验,我们看出,冬季长时间密闭的车内很容易出现污染物聚集,而启动外循环和开启车窗是快速改善车内空气环境的有效方法。实验人员建议驾驶员,长途驾车过程中,要适时地开窗通风,或者通过切换内外循环模式保持车内空气清新。
SGS汽车化学高级项目经理许强说:“我们建议根据实际感受还有外界环境变化等因素,切换内外循环模式,这样可以保障我们车内的环境舒适安全,当感觉明显有困意或者气闷的时候,产生一种缺氧的感觉,应该适当微微打开车窗,可以迅速交换车内的空气来保持头脑清醒。”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董雯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