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是第八个“世界血栓日”。
要说血栓的可怕之处,那就是“神出鬼没”、“无声无息”:网络上常常可以见到因崴一下脚引发肺栓塞、坐飞机时间长了出现下肢血栓、术后长时间卧床引发血栓的案例。而很多血栓在形成时,人体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发生凶险栓塞,严重者可在1—2个小时内死亡。
数据显示,静脉血栓栓塞症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那么血栓真的难以预防吗?如何在血栓发生初期及时察觉呢?我苏网今天带您走进“血栓小课堂”。
注意!血栓可能是被你“坐”出来的
常州市民蔡女士今年69岁,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正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治疗。
蔡女士回忆,今年国庆期间她宅在家中看电视、打麻将,每次一坐就是大半天。10月6号,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左腿出现了异样:肿、痛、按压时感觉很硬。经检查,蔡女士被确诊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需要立即实施抗凝治疗。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邹君杰介绍,如今血栓患者呈现低龄化趋势,近日医院接诊了一位高中生,因长时间坐着打游戏诱发了下肢静脉血栓。
有调查显示,每静坐1小时,深静脉栓塞风险增加10%,坐90多分钟会使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相当于坐“等”血栓。
除了就坐之外,部分有基础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也是血栓重点攻击的对象。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介入科主任郝苏荣介绍,血栓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因此,从临床救治人群的统计来看,以下14类人群更需要高度重视: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患者;
缺乏锻炼,长期久坐、久卧不动者;
有家族血栓病史者;
吸烟人群;
糖尿病患者;
有过血栓疾病史的人;
肥胖者、代谢综合征者;
不健康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人群;
怀孕、分娩、动过手术的人群;
恶性肿瘤患者;
高龄人群;
心脏或者呼吸衰竭人群;
肾病综合征人群;
静脉曲张人群。
被“栓”住之前 身体会释放这些信号
郝苏荣主任表示,虽然血栓形成的时候往往不易察觉,但是有些信号还是可以提示和预警的。
1、近段时间睡觉时经常朝一个方向流口水。因血栓能造成咽喉部位一些肌肉功能失调,而睡梦中人体失去对肌肉的主动控制,口水便会流下来。如果以前睡觉无流口水的现象,但是近期睡觉时常流口水,应尽早去医院检查。
2、晨起后经常出现眩晕。脑血栓发作前,70%的患者会出现眩晕症状,一般在早晨起床后发生。如果感觉自己最近出现眩晕的次数较多,或劳累工作后经常出现眩晕,在排除颈椎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之后,就要考虑是不是血栓引起的。
3、手脚发麻和肿胀。如果动脉栓塞形成后,其所在部位的肌肉会出现缺血情况,皮肤变得苍白,体温下降,甚至触摸不到足背面的动脉。如果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其所在部位组织会出现血液回流障碍,时间长了,相应部位就易出现肿胀,严重的还伴有疼痛感。因此,对于突然发生的不明原因的手脚发麻和肿胀,一定要高度警惕脑血管病变。
4、胸部发闷和疼痛。血栓如果掉落并随着血液流入肺部,会使患者出现胸部发闷和发痛的现象。一旦形成肺栓塞,跟心脏病发作的症状非常像,随着呼吸疼,疼痛会逐渐加重,而且一般是刺痛或锐痛。因此,胸部有疼痛感和胸闷现象,需及时就诊。
从生活细节入手,远离血栓
由于绝大部分血栓形成的时候很难被发现,因此做好预防工作、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郝苏荣主任提醒,可以更多地从规律的健康生活习惯入手,比如勤锻炼,增强血管弹性和功能,注意防寒保暖,戒烟限酒,注意调节心情等。
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风险。所以,要远离静脉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在预防血栓方面,走路能保持有氧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从头到脚的血液循环,防止血脂在血管壁堆积,防止血栓形成。
此外,在适当的时候喝水不但能解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栓风险。
具体来说:起床后喝水,降低血粘度;晨练前后喝水,防止运动引起的脱水和血液黏稠。而老年人还应当注意睡前适当喝水。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汤安佶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汪乐萍 通讯员/杨璞 我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