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在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完成救治任务的各支医疗队已分批撤离。9月3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医疗队179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结束了38天与新冠病毒的殊死较量。
数据见证:优良战队完成大考
疫情就是命令!为了尽快控制疫情、及时救治感染患者,7月28日起,江苏省人民医院先后共组派4批次、179名医护人员奔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这些来自急诊、重症、呼吸、重症护理、感控、放射等多学科的队员,有三分之一是参加过一线抗疫工作的“老兵”,是一支既有专业实力、又有战斗经验的优良之师。有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见证他们的“拼命”:38天累计收治病人200余人,其中ECMO(体外膜肺氧合)1人,气管插管4人,有创通气4人,无创12人,高流量15人,深静脉穿刺8人次,床边纤维支气管镜4人次,床边超声49人次,床边肠镜1人次,年龄最大患者85岁,年龄最小仅为9个月。目前所有病人都已出院或转科。在前方、后方协力奋斗与共同努力下,这支队伍完成了又一次的大考。
硬核坚守:用生命守护生命
曾任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湖北武汉重症医疗队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云坐镇前线指挥部署,首批支援医疗队在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陈旭锋的带领下,全体队员抵达当天就投入工作、快速接管。37天时间里,他们连续接管五个病房,从重症到亚重症,从亚重症到普通病房,医疗队员不顾暴露风险,开展了连续、有力、科学、高效的医疗救治。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气管镜检查等高难度、高风险操作已经成为医疗队的常规操作,而ECMO和CRRT也成为抢救危重症病人强有力的医疗保障。
援公卫中心第二批医疗队在医疗组组长乔莉的带领下,迅速建立了由党务、感控、医疗、护理、楼长、穿脱防护服小组等人员组成的分层管理,制定组织纪律,狠抓医疗质量,建立早期预警模式,及时进行治疗干预,注重中西医结合,坚持全面评估,严抓院感防控建立感防控制度,为新冠患者的成功、有效救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贡献。
战“疫”期间,医疗队在“疫”线冲锋陷阵,诠释了“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机关头豁得出来”的精神:遇到感染风险高的操作,队长陈旭锋总是第一个上;为了确保患者转运安全,护理组组长褚敏娟带着业务骨干提前把患者转运路线来回走了十余遍;为了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医疗组组长乔莉、护理组组长姚翠发动全队医务人员发扬正能量,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医疗队临时党小组组长高雯为了完成三岁小患儿的核酸采集,清晨喊醒了睡梦中的儿子安抚患儿;心脏大血管外科监护主治医师李京杭5分钟内完成了无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为重症患者一针穿出“生命通道”;放射科张伟医生充当起“侦察兵”,为病区里每一位病人CT阅片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党员先锋模范的引领和感染下,医疗队内许多青年队员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有18名队员在抗疫一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王永红提到,在战“疫”初始,面对最困难最艰苦的时刻党员同志总是身先士卒,“我是党员我先上”;当进入攻坚收尾阶段,党员同志们又积极响应倡议,“我是党员我留下”“我是党员我坚守”。党员同志们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关心关爱身边的战友,提醒战友们做好防护,平平安安打胜仗。
不舍情谊:一生中最温暖的收藏
二孩爸爸、新手妈妈、00后新兵……在抗击疫情这个特殊的战场上,他们共同携手、冲锋在前。他们有的是去年湖北抗疫的“战友”,今次再次出征重逢于“小汤山”;在舱内,大家结对互相检查对方防护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职业暴露,在舱外,感控护士充当战友的“守护者”,督促做好个人防护,为队友安全保驾护航。
“王妈”“一休哥”“安全队长”“生活家长”……这一个个亲昵的名字是被@最多的,他们为冲锋在前的队员解决后顾之忧,这些亲昵的称呼承载着队友们的信任和依赖……在这场特殊战役里,大家同风雨、共进退,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在这里,队员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注重心理支持。医疗队针对病区的病人特点,建立了爱心工作站医患微信群,引导患者参与康复和健康教育互动,“泡泡战士”等有趣的小游戏缓解患儿紧张心理,队员为出院病人举办温馨而特殊的出院仪式,手绘毕业证书,一笔一画饱含美好的医患情缘……他们收获了来自患者“双箭头的爱”:一封封的感谢信写满了患者的发自肺腑的感激,“等我出院了,邀请你到我们家乡来请你吃饭!”是最暖心的话语。
(来源: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汪乐萍 通讯员/吴畅 周宁人 编辑/国正)